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1个人,40斤重的摄影器材,20个城市,2万多张照片、400G视频素材,最终以5分50秒的短片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呈现,《映像·中国》的作者范豪伟花了一年时间。
2017年8月,是这个西南石油大学“90后”大男孩的毕业季,也正是在这时,《映像·中国》航拍作品剪辑最后发布,范豪伟送给了自己一份有意义的毕业礼物,也把他眼中的中国展现给了大家。
从“舌尖”到“脚尖”
范豪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6年,他跟随学校暑期实践队,用无人机为崇州文井江镇村民拍摄了一部短片《牛尾笋》。这部用来为农民宣传和推广深山食材的短片,以细微的视觉和故事性的镜头,将“牛尾笋”的历史娓娓道来,“竹笋的清香和山泉的甘甜相互融合,竹笋的鲜味发挥到极致”。此部短片不仅被网友评价为“堪比舌尖上的中国”,而且让深山里的牛尾笋第一次走向了山外。
这让一开始因为“酷炫”而玩无人机的范豪伟有了成就感。在新科技面前,范豪伟丝毫没有抵抗力,他愿意把平时攒下来的钱都“败”在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上,光是无人机就换了三种型号。也正是因为无人机,让学校招生就业处新媒体与宣传中心的陈奕宇老师发现了他,带他加入新媒体团队,从此他在摄像、剪片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次拍摄和剪辑,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镜头可为社会带来什么。”范豪伟说,也是在那一年,航拍中国的想法在他心中潜滋暗长。只为拍摄一个挖笋的镜头,他们就需要跟着农民从山下走到山上再走到山坳,这让范豪伟学会了坚持,同时也磨“厚”了脚板,支撑他走更远的路。“我希望通过我走的路、我的视角,把拍到的中国展现给大家。”
见过凌晨四点的银河
对于范豪伟来说,凌晨四点的太阳不是新鲜事,他见到的是凌晨四点的银河。
亚丁之行,让范豪伟永生难忘。在连续三天的风雨夜之后,夜空终于放晴,他立刻拿出设备,准备拍摄满天的繁星。凌晨12点,银河若隐若现,这让范豪伟欣喜若狂,他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激动,将银河“升”起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就像太阳一样,先是从山上慢慢冒出来,再被云彩层层遮住”,整个过程持续到凌晨4点,拍摄完成后,范豪伟默默地对天空说了声“谢谢”。
除了银河,今年6月29日范豪伟的一张照片也把网友“萌”到了。那些天长沙雨水不断,橘子洲头沿江的观景台几乎全被淹没,正在长沙的范豪伟就跑到没有被淹的地方放飞了无人机。无人机从高空俯瞰橘子洲头,拍出的画面就像毛爷爷在水中开船。
范豪伟也曾和动物有过“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他在峨眉山拍摄时,松鼠和猴子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径直来到他的镜头前。他屏住呼吸,仔细地观察这来自大自然的小生灵,和在电视上看到的竟然有那么多不同。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回忆起这一年的时光,范豪伟仍清晰地记得在长白山零下20℃的风雪里,他长达1小时的坚守。为了拍一组动态的延时摄影,他选择用单反。狂风肆虐,因为担心三脚架被吹倒,他必须一动不动地在旁边扶着架子。而这1小时的素材,最后只被他剪辑成了一段5秒钟的视频。然而1小时还不是最长的,为了拍摄雪乡从下午到夜晚的景象,他曾在一个雪堆上蹲了4小时。高温下晒“脱皮”则是常态。
我们的祖国不是只有雾霾
“近两年,我们看了不少有关雾霾的负面报道。”范豪伟说,自己拍摄这部短片,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时下的祖国并没有被雾霾笼罩,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从白雪皑皑到波澜壮阔再到浩瀚星空,短片中每一帧都是一个故事。范豪伟希望看到这个短片的人,能从有空气净化器的屋子中走出来,摘下防霾口罩,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看看。
同样是毕业旅行,范豪伟认为自己和别人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人完成了整个行程,收获了更多。“我得一个人拿行李,一个人走,没有任何娱乐项目,还要尽可能缩短吃饭睡觉时间。”但范豪伟从未觉得辛苦,因为他拍到了想要的东西,也完美地将其展现出来,“虽然我是业余的,但只要用心,就能表达出我最想表达的内容。”
价格不菲的拍摄设备,20个城市的旅行,范豪伟被网友戏谑为“土豪才能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经济适用男”。20个城市的旅行,他只花费了2万元。而这些钱都是从他的“小金库”里拿出来的,没额外向父母要一分钱。
范豪伟的小金库由奖学金、压岁钱、保险红利返账组成。这次旅行航拍,他在出发前,大到航拍每个景点的预算,小到每天衣食住行的支出,都写在小本上。在精打细算之余,他也会做好详细攻略,什么季节去什么景区拍摄,到一个景点如何坐车、住宿、购买门票等,他都会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上班挣了钱后,我会继续自己的航拍事业,推出《映像·中国》第二季。”用无声的无人机,拍出“有声”的世界,是范豪伟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