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在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背景下,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机会,满意度也更高。在志愿选择上,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相信孩子,由孩子做主。
以往填报志愿时,有家长、老师以孩子年龄小不能自己拿主意、学习时间紧不能分心等为理由全权包办,孩子只参加中考但与填报志愿无关。现在,在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情况下,从中考结束到填报志愿,孩子有十多天时间充分了解院校情况和录取政策,规划志愿。同时,中考成绩和各区一分一段人数统计目前已发布,孩子也能“知分知位”,定量分析自己的实力水平,根据排名情况选择志愿。由此,无论是从准备时间来看,还是就自身实力而言,孩子都有了更多自主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家长、老师的顾虑。
填报志愿放权给孩子,利于孩子培养自主性和自我规划能力,有益更快成长。家长、老师包办干预志愿填报,以自己预设的目标为主导,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缺乏主动性。让孩子学会规划未来要有提前量,家长、老师不妨在中考填志愿这件事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帮助孩子养成规划、决断的能力。有的孩子对志愿填报、未来规划有清晰明确的主张,比如选择到职校读喜欢的专业,而家长可能碍于面子或对孩子寄予厚望,一味要求填报普通高中。这不仅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而且可能成为孩子升学后抱怨厌学的导火索,得不偿失。孩子升学成才的途径有很多,家长、老师的意愿未必适合孩子。
对于填报志愿,家长、老师最好的做法是当好孩子的“参谋”。过去对于很多升学的新通道,孩子、家长甚至老师都不清楚,遗憾错失了一些不错的机会。现在填报志愿的关键是充分利用3个批次24个志愿,看怎么填“更合算”。家长、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认真研读学校招生简章和录取规则,结合孩子中考成绩、位次排名、兴趣特长、未来规划等,帮助孩子科学填报志愿。
(孟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