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学生不是‘管’出来的。学校文化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润物无声。”5月9日上午,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召开海淀区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北京市育英学校分享了教育教学经验。
育英学校党委书记严华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丰富育人资源,为师生注入精神之“钙”。
校长于会祥从“文化有脉,学校有魂,教育守正”、“学校常态管理常管常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一贯制办学的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动因。他强调,一所学校的复兴和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
“学校有一片果园,从开花到结果,没有一个人去摘,总是静静挂在那里、绽放在那里,在校的师生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这在育英学校是很正常的事情。正是这习以为常的正常事情触发了我们的讨论和思考,育校的校风应声而出: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它有三层含义:学生,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校长,心无旁骛,静心办学。”于会祥在分享育英学校校风的由来后表示,学校要依靠校园文化的力量,依靠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聚合各科课程育人的效力,在学生的内心唤醒、激活和培养与他们年龄相称的元素,比如好的习惯、同情怜悯之心、责任意识、宽容之情、爱党爱国的主流价值取向等。“把真正的生活还给孩子,否则一切道德教育都会成为空话。”于会祥说。
研讨会上,校长和老师纷纷表示,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承担各种生活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建构活动中丰富个性,提升人格。
研讨会的教师访谈环节,副校长杨冬梅,教师杨树滨、赵佳、肖悦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以生动的案例分别讲述了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和关于教育的心得体会。
当天,来自海淀区、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近300位中小学书记、校长参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