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博士辅导员助学生成长 ——记北京市高校十佳辅导员吴巧慧

发布时间:2017-04-10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徐 凡

  北京联合大学德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巧慧,在学校自动化学院任专职辅导员8年,获北京市2015—2016年度高校十佳辅导员称号。身为博士、副教授,她既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业、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帮助全院1000多名大学生成长成才,用她的勤勉与细心,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土生土长 联大首位博士辅导员

  在学生眼里,她是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好老师;在年轻的同行眼里,她是勤奋好学的巧慧姐。2012年她成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北京联合大学第一位土生土长的辅导员博士。

  读博期间,她每天要不断地角色转变。在北师大攻读博士研究生,在北联大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下了课还要处理辅导员岗位日常的工作事务,加班加点完成学生信息录入、成绩统计。工作这么忙,学习上她一点儿没耽误。博士英语难度不小,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学英语,出差开会也是同样的作息,有时候累得直掉眼泪。尽管如此,她依然把学生的事儿放在心里,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一天夜里2点,一名学生打来电话,说睡不着,对评奖的结果有情绪。于是,她在电话里陪着说了半小时,解开了学生的心结。那阵子,她瘦了10斤。

  拿到博士文凭,吴巧慧却一如往常,每天早上5点多从家出门,7点多到校,竭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有人问她:“你已经是副教授了,又是博士,为什么还要干辅导员?”她总是平淡地说:“辅导员是我的岗位,育人是我的事业。辅导员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极具挑战。我喜欢挑战。挑战能让我找到自身的价值。”从事辅导员工作8年来,她从不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先后考取了国际心理训练师证书、KAB创业训练师证书、全国职业指导师二级证书等。她还在多个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市级课题7项,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编教材多部。

  如此努力的吴老师,也用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在考博期间,她每天下班就去教室看书,常常被学生碰上。“吴老师,您也在学习啊?”吴巧慧坦诚地说:“是啊,我在准备考博。”看着老师学习的劲头儿,准备考硕士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偷懒,自习上得更勤了。这些年来,她所带的年级考研率最高,指导的学生多人获得国家级奖励,所带班级还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等荣誉。

 

传播爱心 成为学生成长助力者

  在她辅导过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有遇到突发意外的学生。

  让吴巧慧至今难忘的一个学生———婷婷(化名),在2014年7月连续低烧不退,被医院诊断为恶性淋巴瘤,需要抢救性移植。当时学校已经放假,她远在新疆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女儿病情的严重性。吴巧慧果断地带着婷婷的姑姑办理借款,用最快的时间办好了住院手续。在婷婷住院期间,吴巧慧不断给她发短信,鼓励她坚强面对。之后,婷婷的病情出现了较大波动,恰逢医院血库AB型血小板告急。吴巧慧发出求助信息,北联大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为婷婷提供了珍贵的5个单位血小板。虽然婷婷最终还是因为医治无效离世,但是她爸爸在离开北京前给吴巧慧发了一条短信:“婷婷因病离开,但我看到了学校有爱。我会少吃一口菜,少吃一个馍,虽然力量不大,但是点点星星团结在一起,它会变成一个宇宙的力量。有难的同学请告诉我,让我也加入你们爱的传递。”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是吴巧慧牵挂的对象,每年春节前夕她都要去家访,慰问低保家庭,有时还会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她主动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吴巧慧主动帮一位新疆的贫困学生办理资助贷款手续、申请回乡火车费补贴,碰见她就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请告诉我。”吴老师的关心让少数民族学生心里暖暖的。

  为了增加学院困难生资助额度和受益范围,她想方设法引进企业助学金,在与品今控股集团(香港)股份有限公司反复沟通后,最终设立了“品今集团事业部学生助学金”,每年提供12万元的资助,用于学院经济困难以及突发变故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目前已有20名学生受益。

 

传道授业 批判性思维启迪思考

  吴巧慧深知当大学辅导员自己要知识渊博,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自己要多读书。每当学生和她辩论一些历史思潮的正误时,她都从理论上给予分析,最后让学生心服口服。南海局势、英国脱欧、新经济自由主义,学生关心的她更关心,总会腾出时间静心研究。

  多年的辅导员工作让她明白,任何教育都要落在课程上。吴巧慧敏锐地捕捉到在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她开设了“批判性思维”通识选修课。通过专题讨论,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有效地发现问题,多视角思考的能力不断拓展。比如“你为什么上大学?”“大学学什么?”“如何看待互联网暴力?”“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知识就是力量?”等专题讨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带给他们更深的思索。

  她认为大学就是一个舞台,学生的目标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入学时,她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提醒他们,4年后的简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毕业时,她总会送给学生这样一句话:“成功没什么,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前行的勇气。”

  “恩师,感谢!”“遇见您这么好的老师,觉得自己很幸福。”逢年过节,吴巧慧总会收到学生的短信、微信。有学生回校看她,感恩地说:“老师,上次您和我说的那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其实,吴巧慧也记不得究竟是哪句话叩开了学生的心扉,走进了学生的心门。已经毕业的学生每当取得进步时,都会第一时间与她分享。看到学生的成长,听到他们真诚的话语,正是吴巧慧最幸福的时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