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高校更名要与内涵发展同步

发布时间:2017-03-29 期号:

  有媒体日前报道,中国有近一半大学曾更换校名,而在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也对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加以纠正,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对于高校热衷更名的现象,社会舆论往往褒贬不一。其实,大学变更校名无可厚非,但具体到每一所院校本身,是否更名取决于其内涵发展能否与学校品牌的变更同步。

  对于高校更名,很多人认为是为沽名钓誉或者套取行政资源。这种看法未免失于武断。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很多高校名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大调整的遗产,彼时全盘照搬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一些高校名称也烙下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间,随着众多高校建设的转型,一些原有的校名已不足以涵盖学校本身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影响学校的品牌形象树立。高校更名的热潮,恰恰体现了高校自主权的扩大,以及高校办学活力与品牌意识的增强。

  在改名热潮中,最典型的现象是“学院”变“大学”。最典型的是“北京八大学院”升级,树立了一流大学的品牌形象,为此后一批高校提供了启发。而像北方工业大学,以及后来的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以及重组更名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类地方性高校,其更名同样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这些高校的更名并未丧失原有特色,而是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建设成果,因而可以说是内涵发展与口碑积累水到渠成的结果。

  还有一些院校的更名就不那么成功了,三校重组后的一所大学,由于地处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镇,新名称又无法体现历史办学特色,这所渊源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一省共建的“985”“211”高校,一度泯然于民办高校之间,导致知名度下滑。还有一些院校的更名因与其他院校名称冲突以至陷于尴尬。而更多高校名称升级的背后是盲目的专业扩张,特色发展失去资源支持。一所高校即便名称不响亮,但毕竟有固定的品牌,贸然改名有可能让多年建立的口碑效应流失,更让校友失去认同。

  是否更换校名,虽然是一个关乎高校品牌形象的战略选择,但品牌战略的核心,仍然是内涵的积淀。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