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熊孩子”刷卡凸显金钱观教育缺失

发布时间:2017-03-27 期号:

  河北的邹女士发现上个月信用卡有一笔来历不明的债务账单,事后发现,原来是9岁的儿子用她的手机玩游戏消费了4.5万元。如今,隔三差五就爆出中小学生偷偷用父母银行卡、网上支付工具支付网游或直播消费的消息。这样的事情已不是新闻,而成为一种现象。“熊孩子”盗刷父母存款的行为,背后凸显的是金钱观教育的缺失。

  诚然,孩子用父母存款支付巨额虚拟消费,产品运营商承担着一定责任。比如,福建一个14岁男孩就花了3万元打赏游戏主播。在网络直播等互动性产品中,有些主播在明知对方未成年的情况下仍接受其“礼物”。孩子父母发现后想要追回款项,却面临举证等多方面困难,通常也只能追回很少一部分。商家疏忽监管或利欲熏心固然应谴责,但我们更该反思的是孩子何以心安理得大笔挥霍父母的血汗钱。金钱观教育的缺位正是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觉得盗刷父母账户本质上属于“盗窃”,是道德甚至法律方面的问题。然而,很多孩子虽然知道“拿别人东西不对”,但却不把父母当“别人”,也不会意识到偷拿父母钱的严重性,顶多是偷偷删掉支付通知。尤其是网络金融时代,一张张纸币被无真实感的账户数字代替,更令一些孩子感觉不到金钱的价值。今年有电视台报道,一个13岁女孩花光父母辛苦存的25万元打赏主播。在接受采访时,小女孩能算清和主播建立“师徒”关系要花费多少虚拟货币,却算不清父母攒25万元需要几年,更不明白这25万元的实际价值。对她而言,这仅仅是一个给她提供玩乐的数字。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往往对金钱或家庭财务状况讳莫如深,怕给孩子成长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也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然而,金钱背后的财务支配权限与责任关系,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如何恰当消费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并不是随着孩子成长自然就会了。父母向孩子介绍家里的基本财务状况,有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甚至是鼓励孩子独立承担部分财务支配权力,不但有助于避免“熊孩子”刷卡的消费陷阱,更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早学会独立与承担责任。

  很多时候,“熊孩子”刷卡源于父母疏于陪伴和教育,导致其沉迷网络世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其建立恰当的金钱观念,是父母的教育职责。忽视这一职责,这个漏洞可能侵蚀到孩子人格道德成长的其他领域,最坏的结果是让令人生气又难忍怜爱的“熊孩子”成长为犯罪分子。(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