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爱诗之路 成长之路 ——访中国诗词大会选手陈更

发布时间:2017-03-13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一袭青色素衣,两条黝黑的麻花辫,俊眉秀眼,不染脂粉。站在舞台中央,秀口一吐,丝毫不逊“半个盛唐”。

  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守擂”环节——与复旦附中武亦姝的激烈比拼中,陈更成了观众口中“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所有人都惊艳于她“文理双全”的综合造诣,但陈更从来不希望诗词成为别人谈论自己的“噱头”,而是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有诗词陪伴。

 

从中寻觅诗情画意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陈更初登舞台就一鸣惊人,开场白显出对中国诗词颇有深度的理解,“中国诗词讲究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即气象浑厚、体面宏达、血脉贯通、韵度飘逸。”

  与对手抢答一道图片线索题时,画作还没有展示完整,只有了连绵不断的山脉、水流和小舟,陈更便抢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主持人问她:“你看见猿了吗?”陈更回答:“没有看到。”主持人很诧异:“那你就敢猜是这首诗?”陈更娓娓道来:“中国的水墨画,不是以实物传情的,在于意韵和意境。崇山峻岭之间的滔滔江流和一叶小舟,已经足够了。”

  而这种意境,也是陈更在诗外一直寻觅的。陈更小时候在陕西关中的乡下长大,之后虽然四处求学,但几乎所有的假期她都会回到家乡,因为她与许多诗篇的初遇都发生在这里。比如“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比如“昔岁太平时,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比如“汲井潄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即使数年过去,她依然能清晰地想起默念着它们时抬起头,正好看见奶奶的小院里晨露未晞,或是老屋的房檐上曾祖父种下的已开了几十年的洋槐花。低头抬头之间,书内书外皆是诗。原来,爱诗之路,就是成长之路。

  陈更从不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者爱上读诗的过程有什么特别,能给人什么特别的启示,最让她怀念的,是幼时的村路,在村路上念起“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在找自己的何所之而已。诗可能并没有给陈更答案,但让她在寻觅的路上走得更稳。

 

理工背景不拒诗词

  陈更本科读的是自动化专业,研究控制科学,博士读的是制造机器人方面的专业,主攻的是智能康复类的机器人,主要帮助病人恢复运动功能。“理工背景的学生为什么喜欢诗词”是陈更经常被问到的话题。“学理工专业是为了事业,而读诗词是出于爱好,这两者从不矛盾。”她笑着回答,很多理工科同学喜欢阅读。而对于她来说,读诗词可以从古典文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小学班主任李秋焕介绍,陈更从小学起,就喜欢看书,作文写得好,每次都会被当范文在班级朗读。即使语文成绩好,从小到大,她也没有过偏科。在她的眼里,文科理科各有千秋。文科偏向感性领悟,“就像一滴墨滴到清水中,铺散开来”,需要有更多的创造性;而理科更注重推理过程,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成就感。

  然而,她真正有时间“大规模”接触诗词,还是在研一那年,从《蒋勋说唐诗》开始,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读博的这段时光里,陈更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实验室,每天长达13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看文献、写程序、做实验、处理数据,少不了“坐冷板凳”,但她一直乐在其中,是因为在生活的间隙,读诗的爱好暗自生根发芽。虽不曾系统地研究古诗词,也不会刻意地背诵诗句,但诗词歌赋对于她是一杯琼浆玉液,让她在独处的时间里多了几分诗意。同时,诗词又赐予她坚韧的性格。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困境时,她依然能保持包容的心态。

  在谈到理工生学诗词的状态时,陈更说,她会仔细分析上下句的关联,并且更关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会更想去求一个甚解”。

 

生活唤醒诗词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脍炙人口的诗句重新唤起了全民对于诗意生活的思考,唤醒了中华民族血脉中深藏的文化基因,但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诗词的思考。语文课本中的“去中国化”固不可取,但对诗词的学习就只能停在死记硬背上吗?

  陈更的回答是这样:初次接触诗词,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诗句,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些反映诗人生活情趣的的诗句,可以唤醒孩子对自然的热爱,领略世界的美好。在此基础上,体会到文字妙趣,了解到中国诗词的不可替代。从而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和生命的美感,对于他们早期的性格塑造会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

  正如当一个孩子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会从胸中涌出一股热流,从而决定要发奋学习,报效国家;当一个孩子看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会相信永恒的爱情,从而做一个专情之人;当一个孩子看到“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会明白人应温柔敦厚,懂得原谅。

  高考语文中,古诗词的默写不足10分,很多考生抱怨为了这几分,需要背尽3年的语文课本,实在是“得不偿失”。陈更认为,这是一个误区。诗词默写的题目,不是考考生的记忆力,而是希望考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层表达。同时,对诗词的考查并不局限于那道默写题,在大作文写作中,对诗词的积累也能体现强大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笔一挥,便是锦绣篇章”。陈更同时认为,在学习诗词和文言文时,不应该过度纠结“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诗词、作者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以及创作时所处的境地,设身处地去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学会和诗人“交谈”,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时,能“触景生情”,便是真正唤醒灵魂深处的诗词基因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