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金毓岚,北京市和平街一中一名普通的语文高级教师,1977年在河南新乡二中从教起,坚守三尺讲台30年。他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更爱他的学生。故事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也不失感动与温馨。
可他的人生还有另一个版本。他姓爱新觉罗,是清朝贵族,爷爷是醇亲王载沣,大伯是末代皇帝溥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却真诚直率。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对他而言,从来没有什么特别。他说,我这辈子最感恩的就两件事,一是搞收藏,二是当老师。
出身皇族,却怀揣教师梦想
1948年,金毓岚出生在什刹海旁的醇亲王府。还不足3岁时,王府易主,他跟着父亲搬到了位于西扬威胡同的一个小院。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小学和初高中。教语文的先生都是当时做学问的大儒,小学老师学识渊博,出口成章,高中老师能将《战国策》倒背如流,这些都给金毓岚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父亲溥任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哥哥是北京工业大学某学院院长。自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与耳濡目染,更让他向往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从很小就扎根在毓岚心中。
然而,文革打碎了他的教师梦。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背负着姓氏“原罪”的他被下放到河南新乡的工厂当工人。他原以为此生与讲台已是无缘,可谁想峰回路转,当时教师资源紧缺,新乡二中邀请他给学生讲语文,并且一上来就委以重任,教高二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而他也不负众望,所教班级高考升学学生人数竟是其他班的总和。1992年落实知青回京政策,他又到和平街一中做语文老师,直到因病退休。
面对坎坷的大半生,他却说,人生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走出来了,就是今后的财富。
教课“三无”,却深受学生欢迎
金毓岚讲课从来不用教案,不用电子设备,不写总结,人送外号“三无教师”。几十年教师生涯,让他讲那些名著经典早已如数家珍。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拓展知识。孩子们每次也听得津津有味。一开始,校长对他的教学心里打鼓,就来了个“突击检查”,未打招呼就推门听课。谁想课堂井然有序,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此后,校长对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爱新觉罗氏出书法家,金毓岚的字写得也好,端丽而工整,随手用印亦是祖传文物。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深入骨髓,无论是古文诗词还是名家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学生从中获益匪浅。
2006年5月的一天,他忽然听不见了,医生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无法根治。当时他带的学生正好高三,此时让别人接手,他放心不下。于是,他一边抽空做理疗,一边努力和学生沟通,课一节也没落下,最终让这届孩子顺利毕了业。
他爱学生,谁家境不好有困难,他总是一次次慷慨解囊;他的课堂风趣幽默,旁征博引,至今学生还记得他教授的“粪霸”典故。学生更爱他,在这次入选的十位教育新闻人物中,其他人都仍在教学一线,只有他已退休10年。学生在获奖新闻下纷纷留言:“祝贺金老师,您实至名归。”“金老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至今,50多岁头发花白的学生还会来家探望他;很多年没见的学生街边偶遇他,都是热情招呼、主动下车见礼。
他曾问学生:“如果我不姓爱新觉罗,你们是不是还会这样?”学生的回答热切而坚决:“老师,我们喜欢您,和您的姓氏无关。”
收藏成痴,却热心公益事业
金毓岚除了是一名人民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他喜爱收藏成“痴”。在职期间,他的课排得格外满,只有每周四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因为这天北京各大古玩市场都开集。除了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在他20多年的努力下,藏品已达数千件,领域涵盖文房四宝、字画、瓷器、老照片等。对于这些“宝贝”,他无比珍视却并不吝于分享。
一次在郭沫若故居为垂杨柳小学的学生开讲座,他带去十几件藏品。向孩子们介绍完相关知识后,谁回答问题正确,他就随手将藏品奖励给孩子。一旁的校长为他“心疼”。他却很坦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2004年,鲁迅博物馆邀他举办个人收藏展,展品中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珍品,让人们大开眼界。随后,他又举办过3次个人文玩收藏展,这在全京城也找不出第二人。办个展的收入大多被他捐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公益活动找上门,他都来者不拒,从希望工程儿童到100个母亲水窖,从将义卖收入捐给青海藏族儿童到帮助智力障碍学生。这些年他捐出的藏品、捐助的学校数都数不过来,而且最多时一次就是上千件。
他说:“做好事不需要豪言壮语,我也不是亿万富翁,我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还活着,还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更多好事。”
记者手记:
坐在他对面,起初内心是忐忑的,不知道这样一位家世显赫的老人有着怎样的脾气秉性,然而聊起来却很快发现,他竟如此平易近人,直率坦诚得像一个孩童。
囿于身世,他与历史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甲午海战到吴佩孚,从八国联军到文革岁月,他都能侃侃而谈,时光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似乎格外厚重。七爷爷载涛,大伯父溥仪,以及曾祖和祖父两代醇亲王,对他而言,远不是书本中抽象的遥远,而是身边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经历让他注定无法泯泯于众人。
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词在他的身上不是一种符号,而是深入骨髓的气质。他追求的是“人生一半刚好”的理念,也是自我精神富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