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微信群里,一幅幅父母拍摄的作业照片迅速刷屏———在一张张精致的手抄报前,潜藏的都是父母熬夜的心血;在一本本交给老师的作业中,早已写上了父母的批改。寒假刚过,有关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话题就引发热议。
在评价这一现象时,很多父母都从自己受累的角度,认为布置“家长作业”是老师在偷懒与逃避责任。其实,家庭作业演化为“家长作业”,是学校教育力图将影响力向家庭渗透的结果。而在透过家庭作业让父母深度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同时,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与学生成长丰富的可能性都在丧失。因此,受害最大的是孩子。
很多父母都抱怨,如今老师“请家长”的频率比自己小时候多多了,更不用说通过微信群布置作业,强制让家长监督、辅导甚至参与家庭作业。诚然,父母参与监督、完成家庭作业,或许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甚至增进亲子纽带,但也可能为孩子的家庭生活平添压力。前一阵热议的大学生“空心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选择的后果。
在家里实行“放羊”式的教育,看似不负责任,或许会让孩子偷懒不好好做功课,但同时也赋予了孩子更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可能,以及更大的成长发展空间。如果家庭教育都被学校用统一标准规制,因材施教就无从谈起。
“家长作业”的问世,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市场深度竞争的结果。学校力图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教育质量的把控,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标准化、一致化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被“产品化”,丧失了更多“自然生长”的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多个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叫停了“家长作业”,其核心思路依然是“减负”,把课后的时间还给孩子和父母。与此同时,从“家长作业”中脱身的父母却要深刻反省,在行使家庭教育权利时,如何让孩子真正得到“减负”。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