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文并摄
为了做出一个满意实验,她经常在实验室迎接曙光;为了将爱与温暖传递,她签约成为一名教师。
她是班里的“学霸”,也是实验室的科研能手。
她就是2016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之一的研究生赵月。
勤工俭学,供自己上大学
正月初三,大部分学生还在享受春节的欢乐时,赵月已经开始回京做家教以补贴生活费。对家境贫困的赵月来说,勤工俭学仿佛是一种生活方式。
赵月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一个贫瘠农村。她的家庭贫困,母亲是聋哑人,奶奶瘫痪在床,父亲在她4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和哮喘,全家仅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活。赵月11岁时,父亲因脑血栓去世,母亲也在5年后因直肠癌离开,求学中所有的费用都得她自己承担。
母亲离去后,赵月带着悲伤备战高考。受到家庭变故因素影响,她高考没有发挥好。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赵月自己拿主意,选择了辽宁师范大学,为的是每年农忙时可以回家帮忙。
靠着助学贷款,赵月的大学梦得以顺利实现。在大学期间,除了刻苦学习获得各种奖学金外,她还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偿还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每个寒暑假,她做过校内食堂的配餐员,当过商场的手机促销员,卖过中国移动的电话卡,还干过培训机构的班主任。
有段时间,赵月每天凌晨五点半出门赶最早一班公交车。在寒冬里发广告,她冻到手脚麻木,落下遇冷生冻疮的毛病。
虽然忙着各种兼职工作,但是她从未因此影响学业。2014年,被同学称为“学霸”的赵月,毕业时成绩排名全院第一,被保送至北师大化学学院读研。读研期间,她先后获得北师大新生一等奖学金和学业一等奖学金。
拼命三娘,获国家发明专利
研究生入学第一场专业英语摸底考试,赵月一辈子难忘。不及格的成绩打击了这位学霸的自信心,她一下子懵了。
本科时,赵月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不足。为了弥补英语缺陷,入学后,她狂背专业术语,多看文献。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赵月终于能在不借助词典的情况下顺利啃下专业文献。一个学期后,她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北师大求学期间,赵月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实验室。春节前夕,2016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颁奖的第二天,她又到实验室,继续埋头做实验、搞科研。在同学的印象中,赵月整天泡在实验室,只要没课,在实验室总能找到她。
“我习惯了早起去实验室,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再回宿舍。”赵月说,有时天色晚了,实验又进行到关键阶段,她就在实验楼里熬个通宵达旦。
对室友来说,赵月神龙见首不见尾。多数时候,她们只有在晚上睡觉之前才能看到满身疲惫的赵月。一个周末的下午,赵月生病,躺在宿舍休息。室友看见很是惊讶,不禁脱口问她:“你怎么在这儿?”实验室泡久了,赵月被称为拼命三娘。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月凭借测量海水和食品中致癌物亚硝酸钠含量的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她还先后在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倾心实习,立志做好老师
无论是高考还是研考,赵月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类高校。这源于她从小得到学校和老师的照顾。她深知,家境贫困的孩子,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赵月在校期间刻意找学校实习———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当化学老师。实习阶段,赵月教高二两个班的化学课,一周8节。不上课的时候,她去旁听课程组长的课,学习讲课技巧;课余时间,她观看教学视频,打磨讲义。
为了带好学生,赵月对这份实习工作倾注了十足的精力。她不光上好课,调动课堂氛围,还个性化帮扶学生。
一名篮球生学期初的化学成绩是37分。赵月常常追到操场,在训练间隙帮他分析知识点。这名学生开始还觉得挺烦,后来被赵月的行为所感动,认真学起了化学。一个学期之后,他在考前模拟考试中考了68分。
还有一名女生,11月下旬才来学校上课,课程落了一大截。她的父母找到赵月,说女儿要出国,想申请到好大学,化学会考成绩得拿到A才行,而她的知识体系漏洞太多。于是,赵月每天抽出90分钟给她补课。最后,这个女孩考得优异成绩。
结果,她在二十五中代课的学生,化学会考通过率98%,比往年高,得A的学生也更多。赵月说,她在实习和课业之间寻找平衡,宁愿牺牲休息时间,也要尝试当好一名老师。
如今,站上三尺讲台的梦想终于得到实现,赵月已与沈阳市第四中学签约,今年6月毕业后将回家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