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不以“分”喜 不以己悲

发布时间:2017-02-20 期号:

  每年研考成绩一公布,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分数较高的考生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在亲朋好友之间奔走相告,在社交媒体中大“炫”自己的分数截图,迫不及待地要与所有人分享好心情;分数不理想的考生从看到成绩的那一刻起,就如“霜打的茄子”,再也高兴不起来,心理素质不好的不知道抹了几把泪,辛勤的付出没换来相应的回报,心情实在难以平复。

  事实上,初试成绩并不能决定研考最终的结果。无论是成绩理想还是不理想,考生大可不必“大喜”或“大悲”。近年来,随着诸多学校复试比重的增加,通过复试资格线的考生不一定都能拿到最后的录取通知书,这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一些要求较高的名牌大学,如果考生身上找不到“与学校匹配的科研潜质”,而只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即使初试成绩名列前茅,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考生不要以为分高就能稳操胜券,录取通知书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碗里来”,复试只是走过场,说两句讨老师欢心的话就可以。从去年起,教育部要求强化复试考核,“注重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一贯表现”,而这些能力单凭初试时的一纸分数是难以体现的。所以,即使初试分数理想的考生也要早做复试准备,提前了解复试的内容、方式、计分办法,尽力提高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不如把悲伤的时间用来好好思考失败原因及下一步计划。是发挥失常,还是知识储备不够?接下来是准备再战,还是换一条成才之路?往年总有不少考生不顾失败原因而盲目再复习,也有考生放弃考研,不再涉及这个“令人伤心”的领域。否定自己是多数研考生失败后的第一反应,但否定之后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找到并努力发挥优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如果一味地悲天悯人,那么成功的几率就更渺茫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正视自己的失败,才有机会体会翻盘的喜悦。

(刘 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