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三年级4班出了个‘孝心榜样’!”当同学们得知这个人是吴发颖时,便不再惊讶了。吴发颖在被评为第二届“北京少年·孝心榜样”之前,就已获得过“十佳中学生”和“美德少年”称号。
被称为“暖男”的“00后”吴发颖,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身边的人,如同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吴发颖认为这些都“不足挂齿”,对于他来说,做好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从小就有做好事的“潜质”
下午3时30分,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学生已经放学了。三年级4班的教室里,吴发颖正在给同学孙博文讲一道数学题。孙博文听了一遍“没明白”,吴发颖又换了一种方法给他讲,孙博文这才恍然大悟。这时,时针已经指向3时50分,教室里只剩他们两个人。“吴发颖平时也这么乐于助人吗?”“他打小就这样。”小学就和吴发颖一个班的孙博文笑着说。
吴发颖回忆起最初做好事,是小学三年级的事儿。当时他和小伙伴在公园打羽毛球,偶遇社区居委会的杨奶奶。经过观察,杨奶奶看出“这孩子有做好事的潜质”,便动员吴发颖和小伙伴成为社区志愿者。每逢周末,吴发颖他们便跟着杨奶奶清理社区绿地和道路,去图书馆整理书籍,为居民做相关政策宣讲。
“那时候小,并不知道这就是做好事。”吴发颖说,只知道做完后会受到认可,心里美滋滋的。后来,吴发颖成为了队伍的小队长,责任感和荣誉感让他身体力行地坚持了下去,再后来,做好事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小学毕业那年,有一次一名同学在路上滑倒了,头撞出了血,其他同学都不知如何是好,而吴发颖表现出这个年龄少有的冷静。他首先解下红领巾帮同学止血,然后把自己的衣服披在同学身上,背着他去了安贞医院。等到同学家长赶到,确定没有生命危险后,他才离开医院。家长再三询问,他始终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
“暖男”称号当之无愧
作为“00后”独生子,吴发颖并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事事为他人着想。他性格内敛,但去敬老院慰问前,下了很大功夫跟同学练习相声,只为博老人们一笑。他不善言辞,却在“西部送温暖”活动中,将要捐出的一件件衣服用心整理好,并在口袋里一一塞上小纸条,写上“希望你们快乐”“加油,我在北京等你”。他本不爱表现,但听说云南山区实验器材缺乏,趁着老师去支教的机会,出镜录制实验操作视频,并为山区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他本不擅长交际,但为了小区的流浪猫,可以不厌其烦地提醒车主,开车前先敲敲车门,以防有小猫在车下边睡觉……
作为班长,吴发颖又是同学心中的“暖男”。王云飞一直忘不了自己发烧时,班长给打来的那碗紫米粥。“班长怕我太虚弱,还贴心地在粥里加了糖。”高景辰也忘不了班长那湿透衣衫的身影。在周一考试前夕,生病在床正心急如焚的他听到门铃响,原来是班长送来了复习资料和整理好的课堂笔记,为此而在炎炎烈日下骑车20分钟,汗水浸透了衣衫。
2016年冬天的雾霾停课期间,吴发颖又一次“暖到了同学们的心坎里”。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学习,吴发颖不仅把答案发到群里,还赠送了“一对一答疑”的“额外服务”。对答案仍存疑问的同学可以私信他,他会通过视频一一解答。
在物理老师兼年级组长李晶莹的眼里,吴发颖又是“别人的课代表”。身为化学课代表的吴发颖,每次考试后都会协助化学老师逐一找学生分析错题,一起过关。“课代表做的事大多是收发作业、对答案。吴发颖则担起了助教的责任。”李晶莹给予了吴发颖高度评价。
好学生首先是好孩子
学校学生发展处主任卢岩认为,一个好学生首先应该是个好孩子。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一个好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校的教育,不只是体现在教授课本知识,更应该体现在“立德树人”上。一个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首先是如何做人。吴发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
在家里,吴发颖是爸妈的贴心小暖男。吴发颖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买卖诚信、童叟无欺的行为从小就影响着吴发颖,此次被评为孝心榜样,和他平时在家里的孝顺息息相关。父母生意繁忙,他经常做好饭菜等父母回家,一有空就帮父母做家务,知道父母在外边挣钱不容易,从来不在吃穿上和别人攀比。
父母忙碌一年,只有春节可以休息几天。也只有这几天,吴发颖才能“让爸妈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孝心”。他特别喜欢一则公益广告,广告里一位年轻的妈妈给老人端了一盆洗脚水,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也照着样子端了一盆水给妈妈。去年春节,他第一次给妈妈剪指甲,不小心把妈妈的手剪破了。妈妈没有责怪他,反而笑得一脸幸福。当被问到今年春节打算为爸妈做点什么事时,吴发颖思考良久,说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百善孝为先,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做了这么多好事,收获是什么?”“快乐。”说到这里,这个有些腼腆的小伙子开心地笑了。对于他来说,做好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