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校长真诚胜过百句警语

发布时间:2017-01-18 期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一次大学校长论坛上,刚刚获得2016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称号的校长们纷纷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笈,从不穿西装到公布电话号码等,由此获得了“不端着”的美誉。其实,是否受学生喜爱并不是评价一位校长的唯一标准,但是无论如何,校长在学生面前能以教师而非领导的姿态介入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会大有裨益。

  全校会议讲个话,讲完下台见不到,见到就有大麻烦,这是很多人求学过程中对校长形成的刻板印象。相声瓦舍剧团的一出表演中,就讽刺过那种无论见到何种情况,都只会面带微笑,摆摆肉手,道一声“辛苦、辛苦”的官样校长。

  其实,即便是很多给人感觉高高在上的校长,生活中未必不平易近人。我在大学毕业拍合照时遇见两位校长,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合影的要求,还主动挽起同学的臂膀。然而这种让学生打破对校长身份固有印象的机会实属难得,校领导想从高高的办公楼走到学生中间,并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办到,还需要有打破种种“习以为常”的决心。

  中国学生以前最习以为常的,莫过于“教工食堂”,仅仅是一块牌子、几张屏风,就把学生和校长老师们从物理和心理上阻隔开来,以至于我在采访某所有香港背景的高校时,惊讶于学生竟然可以和校领导同桌就餐。而在其他学校的“教工食堂”内,校长对面的那把椅子恐怕不是哪位老师、同学都敢觊觎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还包括金字塔一样的行政结构,包括“校长日理万机无暇,只能抓大放小”的观念等。

  作为一名校领导,突破这些习以为常有何之难?难在面对学生时能否将自己的身份从领导向教师转变,难在是把学校食堂当成机关食堂,还是当成学生的另一间课堂。和学生一起吃饭,失去的仅仅是几分钟和下属同事交流的机会,而在“教工食堂”吃饭,失去的就是一次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影响的机会。其实,校长在成为校长之前,大多是和学生天天面对面的教师。校长这一身份在教育过程中存有多大价值,往往取决于承载这一身份的他们能否不忘教师的初心。当一位校长敢把电话号码告诉全校学生时,心中激荡的一定是年轻辅导员般的激情,当一位校长在学生微博写下留言时,心里想的一定不是身为校长的自己比一线教师要忙。

  我上初中时,主管德育的校长在同学眼中都是畏大于敬的。然而在课间捣蛋时被他批评得咬牙切齿,不妨碍我们在他的化学课上听得津津有味。他还曾利用“职务之便”,在全校广播中两次点名批评我,仅仅是因为《出师表》默写得一塌糊涂,骂得当事人中考时默写一字也不敢错。其实,一位好校长未必只能以和蔼可亲的形象示人。哪怕仅仅是在学生面前以严师的身份切中要害的批评,这份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的教育者的真诚,就胜过全校讲话中一百句格言警句。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