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荣 旭
案例:
很多高三生父母会抱怨,自己辛勤工作,努力挣钱,供养孩子吃、穿、玩,但孩子不求上进,不懂得感恩,高三不努力学习,脾气还很暴躁,父母说几句就发脾气。面对这样的抱怨与牢骚满腹,父母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在陪考的日子里,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真正做到理解孩子了吗?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吗?
分析: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他人尊重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其内心也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就高三生而言,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选择,渴望通过自己的选择体现自身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孩子是被动的,很多时候父母会帮助孩子做选择。但在选择过程中,父母是否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呢?当孩子被动接受时,偏离了自己的轨迹,越努力,离成功的目标越遥远。所以,父母的重要责任就是随时帮助孩子修正前进的方向,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点并加以引导,做孩子成功路上的“推手”或“胯下马”,而不是把孩子当成“盲人”,自己作“导盲者”。父母要真正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需求。
建议:
有效沟通,走进内心
家被誉为温馨的港湾,但父母未必是孩子愿意沟通的对象。心理学家指出,父母想帮助孩子将外在的要求变成内在需要是有条件的,其中亲密感和信任感十分重要。
亲子间本是一种亲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才能亲近父母,听父母说话,思考父母的话,认同父母的观点。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的接触中会产生不安全、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会抵触父母的要求和教育。
放下旧账,及时鼓励
高三生大多数想要奋力拼一把。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一些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太大起色,于是父母开始唠叨,失去耐心和信心,认为孩子不努力,没有高三的状态,忍不住翻旧账。这种做法会阻碍孩子的转变。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取得更多进步,就要将旧账放下,不断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
家有高三生,紧张不可避免。有些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备考,请假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为的就是实现子女“成龙成凤”的梦想。人如果突然闲下来,会找不到归属感。就像正在上班的人突然退休,不知道该做什么,会找不到方向,莫名地给别人压力,特别是孩子。孩子会觉得家里像装了监视器,总有人贴在门口看自己是不是睡了,是不是在跟朋友聊天,是不是在玩游戏……父母只要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即可,不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
适度加压,有效激励
现在,虽然很多父母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意识到“并非压力越大效率越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减压现象和无意识加压现象。这两个倾向容易导致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学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它的图像是个“倒U形”曲线,一目了然呈现了压力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横坐标是压力程度,纵坐标是效率。压力较小,会缺乏挑战,处于松懈状态,无效;压力逐渐增大,激励人们努力学习或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效率会达到最大值;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力后,压力成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
父母要保持对孩子适度的压力和期望,才能起到激励作用。父母可在平时生活中一边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学习状态,一边借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微调,找到孩子最佳的承受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