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2017年研考是不平凡的。在职联考取消,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首次并入全国统考。“非全入统”的直接结果就是报考人数大幅上升。
2017年研考又是平凡的,和往年一样平安无事。“为今天的研考报个平安。”12月24日是研考第一天,一位研招办主任——
对讲机呼叫,随叫随到
“各考场准备是否就绪?收到请回答。”中国人民大学教三楼的门口,副主考刘宇拿着对讲机,一字一顿地说,简洁而有力。“三层考场准备就绪。”“四层考场准备就绪。”“五层准备就绪。”对讲机里陆续传来各楼层的回音。“好,我们现在让考生入场。”
考务人员使用对讲机呼叫对方,在人大已不是第一次。“如果沟通不畅,会耽误很多事情。”作为研招办主任,安志伟也随身携带对讲机。但更多时间,他是在静静地听着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了解各考场的情况,有问题会第一时间跑到现场,亲自处理每一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单证专业学位考试及EMBA硕士生统考并入全国统考,今年考点增加近1000人。”今年在人大参加考试的有6296人,600名监考老师创历史最高。安志伟说,除了首次启用教四楼作为考场外,今年还配备了更多监考人员和备用人员。且不说统考考题,学校各类自命题考题加起来就有3.4万份,在试卷押运过程中也是如履薄冰,不能出一点差错。
2017年研考生成分增加,考点校格外重视。常务副校长王利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巡视考场,保卫、监控、医疗、宣传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无论是组考环节,还是考试过程,都能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安志伟说。
一天爬65层楼、走18045步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雨竹送完试卷回到家,已是晚上8时30分了。手机中的计步软件传来了提示音:“10月25日,步行+跑步距离10.6公里,步数18045步,已爬楼65层。”看着这样的记录,李雨竹不禁笑了,平日里即使专门去运动都没达到这个程度。
这是李雨竹调入研究生院的第一年,就遇到了“非全入统”,考点人数增长15%,给组考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李雨竹从考前培训到领试题、巡考,再到送试题全程跟进。“考前两周,就召集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李雨竹说,为了应对人数增长,学校设置考生专门休息室;保安部门加派人手进行入校引导、指挥停车;后勤部门开放更多食堂……考务人员在一周前进行了培训,对考务程序反复进行“桌面推演”。
学校77个考场分布在五个楼层,每层楼安排4名巡考,还有1位研究生院副院长作为楼层的巡考负责人。用李雨竹的话来说,就是“每场考试3个小时的时间一刻也没有闲着”,一直走来走去,遇到问题就要“一路狂奔”,无论上楼、下楼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考生都不容易,天还没亮就来学校等待入场了。”李雨竹说,作为组考部门工作人员,她希望能帮助考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平安”的背后也有考生的付出
“妈,我们考完了。我没事,就想给您报个平安。”最后一科考完,走出北京师范大学考场,张莹莹打开手机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
“90后”的张莹莹本科毕业后在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工作。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满意的她,总希望能有机会重新走进校园,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然而,正当她准备报考在职研究生考试时,听说考试取消,她曾一度陷入低谷。直到听说在职联考并入全国统考时,她又重新燃起希望,但就在这时,曾经准备和她一起考试的同事却放弃了。原来,并入统考后,非全日制和全日制考同一张卷子。“你考得过那些在校生吗?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又不能辞了工作专门备考。”同事如是说。张莹莹思忖许久,但考虑到并轨后,在职学习也可以拿到“双证”,最终还是决定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
每天晚上,张莹莹房间的灯都会亮到12点以后。她坚信,回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要想平安度过这次考试,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直到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张莹莹终于松了口气,面带笑意地说:“希望来年能收到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她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