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迷恋加苦练 成就学霸小组 ——记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技能赛全国一等奖团队

发布时间:2016-12-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通讯员 李新宇

  在11月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生泰尔杯”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上,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柳梓晨、齐景溪、霍艳颖、赵一帆荣获一等奖。这个被全校同学称为“学霸小组”的团队,不仅深深地迷恋着动物医学专业,更付诸苦练,用无数个忙碌的日夜,把热爱转化为专业成就。

 

万事难敌认真二字

  动物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让读大四的赵一帆实验课相对较多,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碰撞是最难把握的。勤奋的赵一帆从不放弃实验课上练习以及向老师提问的机会。“看听千万,不如放手一试”,精细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一次次的实验课上慢慢累积起来。“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实验课时认真操作。万事难敌认真二字啊。”赵一帆介绍,也是这样一股认真的劲儿让她获得了参加此次比赛的资格。

  正读大五的柳梓晨每周都坚持去动物医院实习。有时遇到学术方面的困惑,他也会及时求助书本。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他参加此次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专业不像其他专业,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才可以。光学理论而脱离实践是根本没有办法就业的。所以,我也很在意实践方面。”

  团队的认真态度,也体现在赛前规划之中。早在比赛前两个月,他们便安排出了绵羊瘤胃切开术、病原菌检查与血凝试验、禽的病理剖检三个项目的训练计划。安排好人员分工和时间后,他们就按照参考书上的要求开始各项练习。比赛规则下发后,他们又按照规则添置物品,略微调整了平时的操作流程,规范了动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勤学苦练,参赛前夜也未停歇。他们在保证操作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所用时间,由最初的一个半小时到最快35分钟。

 

最后熄灯的实验室

  “由于是第一次合作,我们不熟悉各自的操作习惯,最开始训练时相互之间口头交流较多,这在实际比赛中是不被允许的。随着训练中逐渐产生的默契,我们都克服了困难,调整了自己,使团队运作更加顺利。”赵一帆介绍,“我们在平时训练时养成习惯后,就很难发现自身的细节问题,这对比赛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经常和老师交流,请老师帮忙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柳梓晨坦言团队为此次比赛的准备付出很多。从7月份人员确定到正式比赛的前一天,他们一直在集训。有时候刚下课的队友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动科楼的实验室最后一个熄灯的总是我们。”

  赵一帆说:“比起结果,我更享受从开始准备到比赛结束的过程。和队伍里的伙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逐渐发现各自的闪光点,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几乎每一天我们都有新的收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又有幸得到老师的倾囊相授。因此,比赛结果在我们心里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当优秀临床兽医

  “在正式选择专业前,我努力思考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赵一帆从小就喜欢动物,家里被翻烂的动物百科全书便是最好的证明。高考填志愿时,她选择了动物医学。在北京农学院多年的深入学习,让她坚定了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

  团队中另一名女生霍艳颖说,动医和人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大的区别是动物生病难受无法用语言表达。这就需要动医仔细观察病情,望闻问切。通过比赛,她越发了解了理论知识和临床试验的区别。“这次比赛后,我会更加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兽医。”霍艳颖说,学动物医学专业要注重基础,珍惜每次试验动手的机会,认真听老师的实验讲解,这样才能在临床方面有所了解。

  生物成绩较好的小组成员齐景溪一直想从事生物方面的职业。考入北农动医专业,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目标。“这次比赛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的最好表现,我们可以做得更完美。”齐景溪略带遗憾地说。他希望将来能更加优秀,在25岁毕业时能当一名好大夫。柳梓晨也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从事动物诊疗行业,给小动物看病,做一名出色的临床兽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