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工程学院院长杨坤光用手机开启网络直播,吸引数百学生参与,赢得上万次点赞,引发媒体热议。一次规模不大的直播行为受到如此关注,并不只因为大家惊讶于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的与时俱进,更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网络直播这一文化传播渠道固有印象,让人们开始期待和展望教育与网络直播相结合的远景。
提起网络直播,总是负面新闻不断。其实,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网络直播本身并无道德的正负价值可言,但如果点开那些主流的直播平台,确实充斥着缺乏营养甚至低俗的节目。如何让孩子与之隔绝,父母、学校甚至社会精英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防范策略。而杨院长的一次直播,不但让人们重新审视网络直播的意义,更启发了人们思考如何将这种意义发扬光大,答案其实就藏在那个老句式里:青少年思想文化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去占领。网络直播空间也同样应该是教育的一块必争之地。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诱导人们的消费欲望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第一步。欲望并非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比如求知欲。笔者大四时就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无聊的搞笑视频,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叫“耶鲁大学公开课”的视频,感觉大开眼界,坐在自家学校的宿舍里也能看洋教授讲课,从此对其喜爱得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设了世界知名大学公开课视频,连我们的大学教授也忙着录起了自己的公开课。这就是教育在网络市场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很好范例。
教育融入网络,少不了教育者自身的融入。当很多家长、老师担心孩子沉迷网游时,我的一位老师却和学生一起玩起了最火的手游,边玩边交流。一开始有父母觉得怎么不教好呢?后来才明白,一个学生游戏在线多少时间,老师作为玩家好友尽在掌握。都不需提醒,学生自己就很默契地控制游戏时间。这比偷偷开个门缝看孩子在干嘛有效多了,更何况还凝聚集体、寓教于乐了呢。
网络直播的兴起,是教育发展的新契机。比起稍早的网络传播形式,直播不但更彻底地消除了时空阻隔,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更弥合了互动双方的身份差距。学生面对面跟辅导员交流还得正襟危坐,通过直播平台,在宿舍穿着背心趿拉板就能和校长谈笑风生。教育者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放下架子,融入“主播”这种服务色彩很强的角色中。直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辅助手段拉近了师生距离。
总而言之,是继续严防死守拉着学生跟自己一起作网络难民,还是主动融于其中和学生打成一片,网络直播究竟能被赋予怎样的价值,取决于教育的执行者能否抢占到这块阵地。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