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婧
近日,一位考生在北师大“蛋蛋网”发帖求助询问自己是否被骗。该考生在“北师大考研网”上,看到“北师大学姐”在兜售考研专业课资料,就抱着能拿到“内部一手资料”的侥幸心理,不惜花费千元重金购买。她没想到的是,收到的资料与课本内容无差别,并且“学姐”也从此销声匿迹。这笔钱最终“打了水漂”。
事实上,这种“花钱买安全感反遭骗”的案例已不只这一起。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希望多花点钱,通过各种途径买到内部资料,为考试“通关”买一个保险。正是因为考生有这种侥幸心理,让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骗子看到了“商机”,以各种“噱头”包装自己,诱骗考生上当。从前几年的“保过班”到今年的“内部学姐”,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幌子。教育部在往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都明确提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试招生辅导活动。考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内部人员不会以身试法,为了蝇头小利而无视教育部管理规定。退一步讲,如果卖内部资料、开内部辅导班的只是该专业的“学姐”,如何能保证所谓的“内部”是权威可信的呢?
诚然,考生渴望在研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如果急功近利,就容易走上歪路。“花钱买通关保险”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个别人“有钱能办事”的社会心态和行事逻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面,这些骗子用虚假宣传忽悠考生;另一方面,部分考生怀有侥幸心理,想走捷径或利用另类利益交换方式获取研究生录取资格。如果这种侥幸心理蔓延开来,就不是上当受骗那么简单了。有考生在2015年作弊入刑后的首次研考中花钱找替考,最终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
越是到临考前几天,考生越不能乱了阵脚,也不要相信市场上的“内部资料”或者“内部押题”等,要按部就班,根据备考笔记、错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查漏补缺,做好冲刺练习。考生要知道,真正的“通关保险”不是花钱买到的,而是从准备考研的第一天起在日夜复习中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