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新生的信中说:“《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静的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正是选择这本书作为新生礼物的寓意。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与此刻的清华园远隔时空,却借由阅读的力量,让新生从那一泓清水见提前感悟清华精神的倒影,涤尽物质的喧嚣与功名的浮躁,从而为即将开始的学业寻找到更为纯粹的动力。对于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而言,瓦尔登湖或许已成为他们启程的同一所精神家园。邱勇希望用这本书勉励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感受宁静的力量。
8月17日,3300多名全国各地的2016级新生,来到清华园,在这里开启人生新旅程。入学前,他们就收到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赠送的《瓦尔登湖》一书。很多新生的行李箱里,都带着一份崭新的读书报告。一位新生利用暑假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或许现在对《瓦尔登湖》的理解还不透彻,但校长赠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便是工科生也要注意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17日上午8时,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却并不喧闹。通过妥善的管理措施,父母与报到新生被分在体育馆的内外。父母们要么安静地坐在休息区,要么在一块块告示展板前驻足浏览。新生则在志愿者引领下,逐一有序地走进体育馆。
在报到现场,穿着相同蓝色T恤的贾仕赫、贾仕喆兄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3对双胞胎新生中的一对,从外貌到性格,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哥哥将来想为航天事业做贡献,弟弟则是想在能源领域有建树,因而选择了不同的专业。
清华大学高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级清华新生中,共有35名“00后”,年龄最小的出生于2002年6月,刚满14周岁,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从今年录取考生的专业选择来看,许多高素质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兴趣特长出发选择专业志愿,志愿分布均匀合理,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态势。经济与金融(国际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类、自动化、软件工程、建筑学(含城乡规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国际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航空航天类(含钱学森力学班)等传统强势专业依旧是报考热门;社会科学实验班、法学(国际班)等特色专业吸引了一批志向远大的优秀学子;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和医学实验班、药学、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也招收到一大批高分考生。今年首次实行大类招生的机械类专业和首次面向高考统招招生的新雅书院,也成了众多顶尖考生的首选。
新生教育尽显清华精神
3000多名新生入学,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也已准备就绪。围绕着校长赠送的《瓦尔登湖》,今年清华大学将专门组织覆盖所有新生开展读后感征文、演讲比赛及读书交流沙龙活动。
《瓦尔登湖》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仅是本学年读书活动的一个开始。清华还将依托好读书奖学金评选,发挥喜欢读书的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支持读书类社团发展专项支持计划,召开读书类社团专题研讨会,为读书类社团联系增加指导教师,加强对读书类社团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并鼓励全校学生以兴趣自发组成“读书微沙龙”。
“无体育、不清华”。引导新生养成终生受益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是入学教育的重点。从军训期间讲好第一堂体育课、入学教育组织体育开放日起,清华体育传统教育就将在新生的生活中扎根。“阳光体育”,自动检测每天跑动距离和时间的手机APP,体育课教师、助教、代表队队员对大一学生的课外辅导制度,自然也将成为新生未来学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此之外,着眼于学生多元成长需求,匹配各类发展性教育资源,清华大学自2001年起,创建多项因材施教培养计划。其中,有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思源计划、思源骨干计划、唐仲英计划,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星火计划、兴趣团队,有培养学生公益精神的薪火计划,有培养创业人才的启创计划,有培养主持人、音乐人才的白杨计划、音乐梦想计划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也形成了很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加入相应计划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对第一课堂教学外的重要补充和有效配合。
一揽子资助换来一路温暖
在报到现场最醒目的位置,仍然是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的“绿色通道”。新生如因家境困难无法凑足学费,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临时借款用于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完成注册手续。来自云南临沧的张凤强刚刚拿到助学贷款,还获得包括教材卡、自行车卡、被褥卡、学习生活购物券等在内的“爱心大礼包”。他说,清华的诸多资助措施帮他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他以后也准备参加勤工助学,在补贴学业的同时回报母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前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交通费用问题,尤其是新疆、西藏等偏远省份。为解决路费问题,学校在招生网站、招办微博、入学通知书材料里广泛发布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来校报到交通费用申请表》,存在经济困难的新生可直接向学校申请赴京路费。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附有一张银行卡,学生只要在当地银行将卡激活,就可立即提取学校存入卡中的路费补贴用于购买车票。这一举措解决了家庭贫困新生赴京费用的燃眉之急,在其报到前送上来自学校的温暖。截至8月17日,学校已为来自新疆、云南等省市和自治区的118名新生寄送了17余万元的交通费用和生活费。
毕业于湖南省永顺一中的土家族女孩儿李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几乎从未走出过湘西,但她学习刻苦,努力改变命运,在清华大学自强计划中获得30分的加分认定,并以湖南省文科第1名的好成绩顺利被清华大学新闻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录取。今年共有173名考生通过自强计划获得30到60分的加分认定,比去年增加8人,最终有104人成功圆梦清华,比去年增加18人,增幅达21%。今年通过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也有255名。
为使新生更加全面快速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和方案,申请资助的新生在报到当天就能得到一份《清华大学新生资助方案》。方案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系统生成,涵盖学生在本科四年将获得的经济资助介绍,给新生吃下一颗“定心丸”。新生入校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中填写各项家庭经济情况数据,供学校评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及需要的资助金额。最终学校将根据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经济状况定制属于该生的个性化一揽子资助方案。
自主选拔让更多学子各尽其才
今年,清华大学继续创新自主选拔形式,获得自主招生尤其是领军人才选拔优惠认定的考生不仅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而且一贯优秀、学业领军、综合素质全面。其中不少考生在高考中也表现优异,有些特别优秀的考生甚至获得了领军人才选拔和自主招生的双重认定。
毕业于重庆一中的郑雅文获得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和自主招生的双重认定,并获得领军人才选拔最高优惠认定。高考中,她以总分720分、数学150分满分的重庆理科最高分身份,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毕业于四川省什邡中学的谢畅家被同学称为“不得第一才意外的万能学霸”,是班主任眼中“教书14年最拔尖的学生”。他参加了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并获得30分的加分认定,最终在清华延续梦想。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一直把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去年起,清华大学细化了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的人才定位与分类,按照研究创作类、突出才能类和学科竞赛类三个方向更加科学细致进行针对性选拔。今年,三个类型共吸引8700多名考生报名,最终500多人获得自主认定。
在体育馆的一间会议室内,毕业于北京四中的于惠然正在与采访的记者们畅谈。从小热爱音乐的她是中学合唱团团长,同时也对计算机与电子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将兴趣爱好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以《高精准度和声编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为题,在第15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得最高奖“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最终,她如愿被录取到最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
而今年像她一样通过独特才华获得资助认定从而步入清华园的考生还有不少。毕业于山东省青岛二中的张鑫渝是一名文科生,英文突出,在各类英语大赛中屡屡获奖,高中阶段雅思7.5分,被录取至英语专业。虽然是文科生,但张鑫渝却酷爱数学和发明创造,获得高中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毕业于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的王远卓凭借生物奥赛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生物学竞赛中,王远卓代表国家队参赛并勇夺金牌,取得世界第2名的好成绩。王远卓选择了清华临床医学专业,立志学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