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7月15日10时许,记者走进北京交通大学,录取现场入口处有两名保安在值守。经请示,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才顺利进入二楼的录取现场。
在三四十平方米的录取现场,8台电脑摆放在两排桌子上,工作人员端坐在电脑前,认真紧张地忙碌着。
特殊类型只录认定专业考生
在录取现场,“六不准”、“十公开”、“十严禁”和“26个不得”等纪律要求,提醒着工作人员按规定审慎操作。
7月15日,是北京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时间。负责北京地区录取工作的韩老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认真审阅考生档案,核对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填报的志愿是否与认定的专业一致,分值是否能达到学校录取线。
“北京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前一天,我们进行了三次模拟,14日半夜,才最终确定了模拟投档测算线。测算线确定后,考生高考成绩加上优惠分值,如果达到模拟线,就录取。比如,测算线为640分,考生如果获得20分加分优惠,高考成绩为621分,加上优惠分,就可被录取,如果高考成绩是619分,即使加上20分优惠加分,也没达到要求,就被退档。”韩老师介绍,特殊类型招生包括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艺术团,取得资格认定的考生将资格认定高校填报在该志愿中,方能享受相关特殊类型招生政策。
“请您签字。”11时50分左右,工作人员送来2016年北交大录取审批表让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签字。这张特殊类型的招生审批表,包含投档数56个,录取数56个,退档数0个,自主招生录取48人,艺术特长生录取3人,体育特长生录取5人等情况。这张表格,除了录取人、审核人、总审核人以及招生办负责人签字外,主管校长、纪检审核还要签字。
高校招生录取8步骤
“模拟投档、确定提档线、预录取……”每名考生的录取工作,都要经过这些步骤。
记者通过电脑屏幕看到,录取系统客户端拥有管理电子档案和数据统计等功能。在“管理电子档案”功能中,考生的报名信息、志愿专业等清晰可见。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如何对考生分专业录取。
北交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东平介绍,高招录取期间,高校主要通过网上录取系统与省级招办沟通信息。每批正式投档之前,省级招办会按照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模拟投档。
刘东平说,今年本科一批学校招生单位有3个,包括校本部、中外合作专业和威海校区,分别提档录取。确定投档比例后开始正式投档,省级招办按高校调档的要求和考生填报的志愿,将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电子档案网上投递给高校。高校在规定时间内从内网下载考生的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审阅。审阅的内容包括:投档成绩、专业志愿、是否服从调剂选项、体检表等。高校按相关规定和招生章程等要求,对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进行预录取。
招生院校按规定时间上传预录取结果,省级招办审核、确认录取后,即可办理录取手续。高校根据录取结果印制录取通知书,加盖该校公章后连同入学报到须知等相关材料一并寄送给被录取考生。
今年,北交大在京普通类专业招生录取中,首次试行对填满6个专业志愿且不重复的考生的优惠,如果符合录取要求,将完全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不再调剂,进一步提高了考生的专业志愿满足率。
全程监督保录取公正
北交大录取现场,24小时专人值守,严禁外人进入。录取期间,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范东睿来到现场。工作人员向他认真介绍了学校录取流程、录取情况、监督举措等。
这位就职于中科院计算所的校友,是北交大今年7名社会监督员中的一员。社会监督员是北交大着力探索的主管部门监督、自身监督以外的第三方监督模式,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北交大今年参加录取工作的有12人,负责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录取工作,其中8人负责与各省联系,每人差不多负责4个省份,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每天21时才结束工作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要工作到23时。
“7月6日,录取前一天,学校对录取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学习政策法规,明确纪律要求。”北交大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介绍,每个省录取政策有所差异,培训尽量细致。
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当地同类招生计划数的102%以内,提档和分专业均承认符合教育部和各省级招办规定的政策性加分,承认的增加分值最高不超过20分,本部和威海校区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求外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满分的70%及以上……经过前期培训,参与录取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招生政策驾轻就熟,严格执行录取政策。
“学校录取过程没有单人做主,每位考生录取都有理有据,还有记录备案,完成录取审核后在网上公布录取结果。”史贞军说,严谨的高招录取程序,确保了招生录取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