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北京大学(本部)2016年在京本科一批录取工作日前结束。今年北大在京理科录取线678分,文科录取线673分。北大在专业投放方面充分满足考生意愿,再次实现提档线上考生专业“零调剂”。
录取新生更多关注志向
由于实行出分报志愿,考生只有根据分数和排名,才能定位可能属于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这就使得填报志愿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在做一道与梦想和兴趣无关的客观题。一位北大北京招生组老师坦言:“高分考生不报热门专业会被认为‘吃亏’,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出分报志愿省份屡见不鲜。只有让考生放下分数,才能找回自我,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引导不能缺席。”
今年,北京考生和家长总体来说非常理性,更多关注考生的志向、学科的内涵与发展。因此,招生组特别注重对考生进行兴趣引导和职业发展规划,而不是对于分数的“斤斤计较”。这样的指导让很多考生坚定了内心的选择。
北京市文科第一名,来自北京四中的俞笑一直想学习法学,在到北大了解了法学院学科特色、育人模式等情况后,很快就把北大法学作为心仪的目标。
北京市高考文科第六名,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柳雨薇在高中阶段就确定了学习语言的目标,特别是在高二通过教材和入门课程初步接触了德语后,最终决定选择了这一专业。
来自牛栏山一中的文科考生刘新源取得了695分的成绩。他对北大充满向往,在咨询点与专家就学科和专业选择进行深入探讨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元培学院。
由于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得到了专家的专业指导,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北大也在专业投放方面充分满足考生意愿,再次实现提档线上考生专业“零调剂”。
出分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高分考生拿着分数反复“要价”的情况,对此招生组的老师一方面进行理性引导,另一方面也拒绝了部分考生的不合理要求。北京招生组组长许崇任说,今年北京理科680分至690分的分数段有近200人,有的同一分数上二三十人,一道选择题的对错就可能影响100名的排位,几分的成绩反映不出考生真正的学习水平和潜力的差距。
录取新生近40%从自主招生或博雅计划产生
在今年北大一批录取的新生中,将近40%是“博雅计划”或自主招生认定候选人,充分体现了北大自主选拔和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北大在北京的自主选拔主要通过“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和自主招生来实现,两种选拔方式有着不同的定位。博雅计划侧重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自主招生侧重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北京市今年共有2800多人报考北大“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在初审环节,北大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对每一份申请材料至少进行了三轮严格审核,最后经过优中选优,共有600多名考生获得资格。
许崇任教授说:“根据多年的招生经验,如果要以高考做大致区分的话,我们一般认为理科前600名、文科前200名都是十分优秀的考生,但是出分之后,这个区间被大幅度压缩,这对我们多元选材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自主选拔,以综合评价的方式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带来的不确定性,才能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
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来自人大附中的季北辰是“博雅计划”认定的优秀学生,并获得了降至一本线录取的政策。他兴趣广泛,认为大学本科并非是一个局限于深入研究专业知识的时期,而是一个在广泛涉猎、深化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未来方向的时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6届数学竞赛班的黄清扬,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了哲学专业降到一本线的优惠。高考成绩687分的她志愿选择北京大学哲学系。她从小就阅读广泛,尤其对文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上初中后开始尝试阅读专业性更强的书目,对外国历史文化及文学也有所涉猎。进入高中,她依然读书不辍,并在喜爱的领域开展初步研究:诸如敦煌学、西夏学、文艺复兴、希腊悲剧、拉美文学爆炸、以色列历史及相关的犹太教文化……在参加了北大2015年哲学夏令营后,她最终选定了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