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的命制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一步体现了《北京市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主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通过体现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生活实际、日用化工等鲜活的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在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展现实验过程和科学思维的过程。本套试题秉承北京市中考化学命题的一贯风格,即稳中有变、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积极创新。
整体评析
试题重视基础,体现“小”“活”“多”“宽”的命题改革方向。试卷结构延续2015年的特点,设置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包括20道题,共20分,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覆盖物质组成和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内容,覆盖初中化学的主要知识内容,考查难度较低。非选择题包括生活现象解释、科普阅读理解、生产实际分析、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基本实验、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实际应用定量分析等8个栏目,重点考查考生应用所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运用控制变量、对比、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思维综合解决化学实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并通过科普阅读理解栏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同时对一些生活中的传闻给予回应。
1.平和稳重,适度变化
全卷共40道题,比2015年的38道题有所增加,总字数变化不大。试题强调与课程标准内容相一致,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整体保持了化学试题的稳定。例如,第10题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16题的简单实验综合、第18题的溶解度曲线、第20题的有关图像等都是近年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
试题也有一些新变化。例如,第22题可任选1个作答,第40题可任选一种方法,命题者给予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再如,生产实际分析第31题没有出现常见的物质转化流程图,而是微观示意图;第33题采用“化学村”小游戏形式,考查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2.情境丰富,加强实践
试题素材源于丰富、真实、贴近考生实际的情境,主要来源包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生活和生产实际、化学实验、合成材料、水资源、能源等专题,突出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渗透对考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例如,第1题考查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组成的科学家,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化学史实。第21题以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为素材,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成果。第24、28、29题都取材于科学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凸显能力,聚焦思维
试题特别凸显多能力的考查:通过形式多样地呈现各类信息,突出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在解释生活现象、化学综合问题分析中,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第30题科普阅读理解既考查考生从文中直接提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又考查通过分析坐标图数据进行推理、判断的高水平信息加工能力。
化学实验是综合考查考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载体,2016年中考试题对实验内容的考查有所增加。这类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在分析实验目的、原理和现象,推断结论过程中的科学思维能力,这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4.科学观念,化学视角
科学观念是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落实于科学领域的主要体现,化学视角是科学观念的学科化,重点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化学概念和原理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化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中对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化学反应和能量观的考查,旨在引导考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
例如,第31题考查利用微粒示意图分析甲醇的生产原理,第32题考查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第33题体现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变化思想。
选择题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中的选择题延续多年命题风格,体现小、宽、浅的特点,即分值小(每题1分)、考查内容宽泛、以较低难度为主,旨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和简单综合分析。
与往年相比,2016年选择题的第1题较有特色,考查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旨在加强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的渗透,感受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经过多次实验,完成了一个个重大发现,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生活现象解释
生活现象解释题的特点是简单应用所学的化学概念及常见物质性质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说明其中的化学原理,形成科学认识。这部分试题共17分,也体现小、宽、浅、活的特点。其中又分成“材料”、“水”、“能源”及“科学实践活动”4个小栏目,都与生活、生产实际有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查。例如,第28题以考生熟悉的蛋糕制作为背景,考查考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第29题的活动3引用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内容,考查氧气含量的测定,体现对考生九年知识积累的考查。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例如,第21、22题以材料发展史为背景,从汉代文物的金属材料到现代洗涤产品和纳米材料,引导考生用化学视角看待问题。
开放性、选择性命题做了进一步探索。例如,第22题首次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出现选择性答题,考生可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选择作答。
科普阅读理解
科普阅读理解是从2015年开始增加的试题类型,重在考查母语素养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既体现阅读理解、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又强调与化学学科内容相结合。2016年科学阅读理解试题以考生熟悉的“方便面”为素材,提取社会上关于方便面的种种传闻构造试题。其特点是:试题内容与生活、健康密切相关;核心是科学实验、对比分析及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渗透以实证分析生活现象的思想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阅读文本形式是连续与非连续文本相结合;设问包括信息能力的多个行为和水平,梯度明显,关注不同层次的考生。通过对本短文的阅读,考生既回答了问题,也对食用方便面有了科学(实验)依据基础上的新认知和理解。
例如,第30题(1)、(2)问的答案可从文本中直接提取,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第30题(3)问则需要考生对文本中的信息简单加工后,通过分析文本判断传闻的真假,引导考生用科学概念辨析科学问题。对于“面饼不会变质”的传闻,采取变量控制的科学研究方法,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能力,需要通过对比曲线,找到所研究的影响变量,回答第30题(4)问。第30题(5)问则综合整篇文章的信息,考生回答问题时既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又要结合课堂积累的科学饮食知识。
生产实际分析
生产实际分析以真实背景中的环境及资源等前沿热点为命题材料,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推动作用。
第31、32题通过设备示意图的方式再现生产实际过程,一方面突出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突出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如用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判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技能。同时引导考生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还要考虑原料的成本和生产效益等问题。试题还为今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元素守恒和化学反应本质的角度分析物质转化过程和原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绿色化学角度理解生产实际,如物质再利用、节约能量、环境污染等具体问题。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是基于考生全面掌握初中化学核心物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查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试题考查全面,主干知识突出,综合性强。
与以往试题相比,2016年试题呈现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第33题将每一个物质比拟为“居民”,利用“化学村”将初中学到的重要物质分别列出,并通过村子的路将不同物质连接起来,考查考生寻找一定要求下的从“CO2家”到达任一出入口的路。这个过程不仅重点考查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而且考查考生现场学习的能力。试题答案更加开放,为不同考生提供了选择的平台。
基本实验
和2015年相比,今年基本实验试题增加1道题,分值增加2分,以教材中重点实验为依托,考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考生至少完成的八类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制备和性质研究、混合物分离、物质检验等,重在考查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完成基本实验的科学方法,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对实验操作细节的考查,引导师生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明确规范操作的原理及注意事项。例如,第35题设置过滤器的正确操作顺序的选择,将考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考出来。
试题情景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关注教师实验教学的应用性。例如,第36题以化学核心物质的性质实验解释化学魔术。
实验原理分析
实验原理分析是立足于教科书原型实验的改编和拓展,分析已学的化学反应原理,依据实验装置和操作的特点,合理推断可能的现象和实验目的。
第38题是一道比较常规的实验原理分析题,通过对物质性质、燃烧条件等实验的考查,将化学实验与物理学的气体压强相结合,考查考生的跨学科分析能力。设问角度的变化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传统题型,通过再现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探究环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科学探究题(第39题)以“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为探究背景,涉及多个变量条件,重点考查考生对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对比实验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试题列举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依据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和解释,考查考生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推理能力。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以实际生产或实验室应用为情景,考查考生从定量计算角度分析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基本技能。2016年实际应用定量分析题在试题设计上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突破,与生活现象解释的第22题有相似之处,采取二选一的开放性命题模式。一方面,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选择任一方法作答,有利于考出考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给更多考生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引导考生采取多种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2016年实际应用定量分析问题无论选择哪种定量分析方法,计算难度都不大。但考生审题时也要注意,做定量研究有一个取样过程,要在计算最后含量时做一次折算。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教师 黄冬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教师 李伏刚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研究员、高级教师 李春红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教师 商晓绪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研究员、高级教师 赵瑞玲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特级教师 刘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