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求实 务新求变 ——2016年北京中考语文命题解析

发布时间:2016-06-27 期号:

  2016年中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从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命题的基本原则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考出来,把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实践中的表现考出来,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积累考出来,把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考出来,切实发挥语文试卷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引导作用。

  2016年语文试卷的突出特点是,在保持试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重基础,坚持创新。试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精选命题素材

  命题素材的选择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现代文阅读选用梁衡的散文《沙枣》,赞扬了生活在西北沙漠地区的人民默默奉献、质朴顽强、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议论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小作文是以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介绍体现“京味”文化的北京特色小吃。

  2.突出整体设计

  试卷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进行了整体设计。试卷不但在语文基础、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做到每个板块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在每个板块中也注重内容和考查能力的相互勾连。例如,第一板块是“基础·运用”,试卷将语文的字词句、书法等内容围绕“春节”主题做整体设计。又如,第二板块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其中,要求考生利用想象理解文章描写的三峡景色,并要求考生依据情境勾连学过的古诗词,在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也考查考生9年的学习积累。再如,在多文本阅读中加入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

3.注重设置情境

  “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情境的命题方式。试题以欢度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为背景,设计了贴福字、读窗花、选春联、写慰问信等活动内容,将对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的考查融入其中。这样,既实现了把活泼的试题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又将考生带入欢度春节的现实情境中,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了考生的语文基础。

4.突显问题意识

  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命制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突显问题意识。例如,第20题要求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让考生对文章的字词句设计自己的讨论题,在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质疑精神。又如,第23题从关注现实的角度让考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出积极的思考,考查了考生的批判性思维。

5.体现创新能力

  今年的作文试题中有一道题目是“奇妙的实验室”。这道试题属于想象作文,通过设置3D虚拟现实实验室的情境,让考生想象在这样的实验室中如何学习知识、增长智慧。考生完成这道作文题,既需要相关学科知识,更需要发挥想象,创设情境,记述自己在如此奇妙的实验室中的学习过程。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依据想象理解文言文中对三峡景象的描述等都落实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6.关注思维品质

  多文本阅读以京剧为素材,采用多种材料组合的形式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相关段落,判断梅兰芳扮演的虞姬在听到楚歌时的内心情感。又如,阅读《沙枣》在把握沙枣与人的共性品质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沙枣写出河套平原人民的内在品质的。

7.强调名著阅读

  较之往年,今年的名著阅读板块提高了赋分权重。试题在名著考查的篇目上有所增加,去年是两部,今年包括《论语》《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涵盖了古代经典、现代名著和外国科幻作品。试题既有对整部书的考查,也有对重点章节的考查;既注重考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也注重对作品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内容的把握。作为儒家文化经典之作的《论语》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试题围绕《论语》中谈到的“治学”和“为政”两个主题,考查考生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以德为政、依法治国思想的了解。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作,试题以把握作品的人物、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为考查重点。《海底两万里》充满了强烈的科学精神,试题围绕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的探险经历及神奇的境遇,考查考生对整部科幻作品的把握。试题对名著阅读的考查,目的不仅在于引导语文教学要关注名著阅读,还为考生提供了阅读整本书的有效方法。

8.强化语文实践

  多文本阅读试题采用梅兰芳纪念馆作为素材,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相互结合。试题中不但有取自纪念馆的“兰花指”展板,还有梅兰芳演出《霸王别姬》时的手势图片。题目将语文学习与博物馆参观有机整合,体现了对考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丰富了考生的语文学习。

9.实现学科整合

  在体现学科整合方面,今年的试题也有积极的尝试。例如,在慰问信中利用地理知识考查词语的使用;作文题“奇妙的实验室”的导语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10.尝试题型变化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题型的设计上有较多的变化,尤其是在开放性、选择性、差异性赋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例如,根据情境默写古诗,不要求答案唯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任意选择。又如,第20题让考生从文本中自主选择字词句,自主设计讨论题。再如,第23题给考生提供思考空间,鼓励考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今年的试题在材料链接、连续设问、图文结合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尝试,丰富了试卷的形式,使试题的呈现方式更为灵活。

  今年的大小作文仍坚持“二选一”,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新的变化。小作文一篇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考生通过介绍北京特色小吃,体验“京味”文化;一篇注重读书方法,让考生通过点评人物形象,感受诸葛亮的精神境界。大作文一篇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就阅读、实践写一篇文章;一篇是让考生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大小作文的选择,不仅是题目的选择,也是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思维方式的考生提供选择的平台。

  2016年的语文试题在往年试题命制改革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在考查以语文积累、文化传承、语言运用、生活实践、问题意识、人文修养等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本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对语文教学的良好导向,务本求实,在试题设计和呈现方式上务新求变,力图体现改革的连续性和深刻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