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通报,5年来全市法院共审结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近200起,约70%被告人自述受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视频中暴力手段等不良暗示或影响,将暴力手段作为解决矛盾或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校园暴力,害人害已,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伤害,更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遏制校园暴力,要从每个人做起,还校园一缕阳光,还孩子一脸笑容。
遏制校园暴力,父母从娃娃抓起。统计显示,校园暴力的犯罪主体中14岁至16岁的比重逐年上升。家庭影响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不计后果实施暴力犯罪,主要因其不懂法、不畏法。父母认为犯罪离自己很远,且很少为孩子普及法律常识。有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或使用暴力,对孩子也有打骂行为,或在孩子使用暴力行为后用权势、金钱等去“疏通”“摆平”,这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致使孩子长大后有暴力倾向和行为,也不忌惮使用暴力的后果。
遏制校园暴力,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现阶段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和动机相对简单,多因学生间发生口角、碰撞、玩笑、逞强等日常琐碎纠纷引起。学校不仅要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堂,普及法律知识,老师也要对学生间的矛盾加以开导、调解,还可成立心理辅导室等,引导学生用正确、合法的方式处理问题。不少校园暴力案的受害者表示,案件发生后较长时间身心都不能恢复正常,持续伴有焦虑、恐慌等情绪,有的甚至因难以正常生活学习而休学。所以,学校还要对校园暴力案的受害者加以保护,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遏制校园暴力,社会法规不可少。要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的监管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对于未成年的校园暴力施暴者来说,如果不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就要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或校园暴力行为挑动者、纵容者的相关责任,要让施暴者受到其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责罚。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应该多些笑容与阳光。遏制校园暴力,从每个人做起,家庭、学校、社会结合共同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健康成长,构建和谐阳光校园,让孩子天天笑容满面。
(刘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