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孙梦莹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18岁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了一身警服;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心怀家国,誓言忠诚,将青春的热情与汗水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有这样一群孩子,从他们迈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公大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把“忠诚可靠,专业精通,文武兼备,作风顽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子学文济世,以梦为马,练武强身,勤学作舟,一切只为了无愧于头顶闪耀的警徽。
铸就忠诚警魂,从懵懂新生到爱上这里
“神圣的国徽放射出正义的光芒,金色的盾牌,守卫着千家万户。啊!我们维护着祖国的尊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着警服的学生唱响《人民警察之歌》,歌声嘹亮,回荡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的上空。我们进入校园时正值课间,下课的学生不是像普通大学那样三三两两成群随意漫步,而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喊着响亮的口号,成建制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提起自己的学校,公安管理学2014级学生刘一简话语中满是骄傲。从懵懂入学到喜欢甚至爱上这所学校,她只用了短短一个月。
刚刚入学的时光,无疑是苦涩的。相比多数高校为期两周的军训而言,公大的军训时间长、强度大。即将毕业的公安情报学专业大四学生张展榕对入学军训仍然记忆深刻。那年,他们走进位于河北涿州的部队,和官兵同吃同住。为期一个月的军营生活,是对他们体能和毅力的磨练。
与普通院校不同,公大新生在部队军训一个月后,还要参加在校警训。警训一点儿不比军训轻松,每天5点多起床,6点半第一次集合,早、中、晚每天三场训练。即使遇到下雨天,木樨地校区的新生也要在宿舍楼的走廊里继续训练。警训期间,学生不能在校园里随意走动,去食堂、澡堂、小卖部、打水都要师兄师姐带队前往。学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内务整理也有详尽要求: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压出棱角;床单要铺平,不能有皱褶;书架上不能有杂物;鞋子每人不超过三双,鞋跟朝外沿线摆齐……
学生管理干部侯飞飞说,如果想成长为保卫人民的栋梁之材,要懂得团队合作、服从指令,懂得奉献与忠诚。因此,看似严苛的各项纪律规定和管理,不仅担起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责任,甚至是对学生未来工作生命安全的保障。
军训、警训的成果将在开学典礼展示,威严壮观的分列式、孔武有力的警体拳、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攻防灵活的盾棍术,整齐的队列和短短一个多月就建立的真挚“战友情”,让每名学生都为之振奋,也为学校自豪。
为让新生更好地融入公安大学的生活,更顺利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个人生活到集体生活、普通青年到预备警官的转变,学校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困难。侯飞飞至今还记得在2014级学生军训时夜晚查寝,发现正站岗的新生董国龙在哭泣。一问才知道,军训的辛苦、想家的思绪、对职业的迷茫,都让董国龙陷入低落的情绪。“现在就退缩,太不值了,你都没有体验过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侯飞飞劝导董国龙:“回学校上一个月的课,听听有没有意思,感受一下同学之间的相处。如果那时你还想退学,我再帮你申请,不耽误你回家复读。”不出侯飞飞的意料,一个月后,董国龙成了学院里的“开心果”,并在各种活动中大显身手。董国龙爱上了这所绿荫笼罩的威严而又温情的学校。
学校注重学生忠诚警魂的塑造,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培养。每周三下午是全校的团课时间。团课形式不拘一格,校团委指定大的主题与方向,团支部书记按照自己班级的特点,灵活安排座谈会、自由讨论等团课形式。近期学生在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委员会还开设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方方面面的忠诚教育,让学生对警察这个职业的认同感愈加深刻。帅气的警服、庄严的授章仪式、对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对公安事业燃起强烈的热爱之情。
多彩专业培养,从文武全能到特色社团
近年来,学校根据《公安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安学类和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完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及时调整和更新了本科培养方案。
学校本科课程体系既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体现出公安行业院校的显著特征。学校课程体系在着力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又特别注重与公安业务工作对接融通,把实战内涵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符合专业化和实战化的要求。学校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理论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和公安业务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等构成,公安业务类课程主要由法律课程平台、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等构成。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重高于20%,既符合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又满足了每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公安大学的学生不仅能文,还要能武。学校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基础体能、专项技能、职业战能均提出明确要求,就“长跑、驾驶、泅渡、射击、擒拿格斗”警体五项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助相结合、普遍达标考核与拔尖培养提高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还具备更加强健的体魄、更加过硬的警务技能。
课堂教学之外,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其中既有带有强烈警校特色的特警队、武术社团,也有和一般大学一样的天文、艺术社团,而特警队更是其中的“王牌”。曾作为特警队一员的犯罪学专业2012级学生杜澎说,当时特警队招新,大一全年级约220名学生报名,第一次训练后剩160人。想进特警队容易,有勇气留下来的才是强者。最终那年只有40人获得特警队授衔。“一二三四!”“嘿嘿嘿嘿!”特警队训练通常包括跑5000米热身活动、力量训练、柔韧练习、战术动作、放松拉伸。一周训练6次,只有周日休息,3次无故迟到、2次无故缺勤就会被退队。木樨地校区的特警队社团活动在下午进行,平时训练2小时。周六训练从清晨4时30分开始,直到7时结束。
“社团招新时,特警队的表演和宣传片酷炫至极。我觉得特警队的训练成果符合所有人对警察的一切幻想。”刘一简说,正是在这种梦想的支持下,她坚持完成了长达一年的社团训练,还在大二成为社团的管理者,帮助大一新生训练。
实战中炼真金,从见习生到警界精英
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创新训练、社会实践等。为了突出体现“强化实战能力”的指导思想,学校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共同建立了2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各专业学生都能利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实战岗位上将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练就业务本领和能力的同时,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奠定基础。
公安情报学专业2012级学生张展榕在大三上学期,到东城区王府井大街派出所实习。实习期间,他跟着所里的工作人员上街巡逻。APEC会议期间,他有幸参与安保,在王府井华尔道夫酒店外和其他5位民警一天12小时倒班执勤。实习虽不轻松,但张展榕从中收获良多。扎实的实习经验不仅让他在求职面试中更有底气,也让他对自己身背肩扛的责任更加明确,对警察这个职业更添热爱。
犯罪学专业2012级学生王炳在西城区阜外派出所实习期间,日常工作是接案和出警。从前辈的身上,他学会了如何安抚居民帮助他们平静心情,也熟悉了接案流程。在国庆期间的安保工作中,他的工作标准、规范,颇受好评。目前他刚参加了招警联考,报考的工作地点是老家河北。他想为家乡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中就读于北京四中、高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杜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取了北京市公安局首都机场分局。他曾任特警队副政委。挺拔的坐姿,坚定的目光,如同所有公大学子一样,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据介绍,公安大学2015届毕业生本科就业率高达97.02%,在各级公安机关和边防、消防、警卫级海关就业的比例为95.79%。文济天下梦为马,武佑家国勤作舟,公大学子经过4年的历练,成为优秀的公安人才。他们不负祖国期望,忠诚履职,正在用学识与奉献在公安岗位上谱写正义的凯歌。
(本版图片摄影:贾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