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唐生退休已经10年,谈起北京自考,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在过去的30年中,他曾克服艰苦条件从事自考教学辅导,曾著书立说写下自考辅导书帮助千万考生度过考试难关,曾受邀参与自考部分课程的评卷。从他收藏的《北京自学考试报》泛黄的纸张上和他阅读新闻时标画的痕迹,更读出他一片浓浓的自考情怀。
攻坚克难,执着教学
北京自考从1984年开始有数学课程考试。从1986年,姚唐生担起自学考试数学课程的辅导工作。从此,他近30载的自考教学生涯拉开序幕。
1986年,女儿刚刚两岁,姚唐生常常下午从人大上完课先骑车赶回家,再去为自考生授课。因为要赶时间,他总是空着肚子上讲台,全心投入讲课,感觉不到饥饿。他常常讲完课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吃晚饭。
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大学教授业余时间教自考是不务正业。姚唐生听后心里有些难过,但想到自考生确实需要帮助,特别是需要数学课程辅导,他还是问心无愧地走向自学考试的讲台。
在那个年代,教室空调尚不能企及,连电扇都是奢侈。数学科目又与其他科目不同,讲课要展示出验算方法,少不了站着写板书的过程。就算在有电扇的教室,他也常常满头大汗,因为手上沾满粉笔灰,只能抬起胳膊用袖子蹭掉脸上的汗水。
近30年的自考教学岁月,让他有了非凡的教学经历。他曾在北京文化宫内雕梁画栋的古代大殿里讲课。由大殿改造成教室的屋子里齐摆着桌椅,如果听得足够仔细,每句授课的尾音都颤响着来自高大空间里的袅袅回音。他为自考生讲授数学课的足迹遍布北京各区。有一段时间他曾为地处延庆的北京人文大学的自考生上课。每周六早上7时,他要赶学校班车从人大附近出发,去教一整天的课,晚上在延庆住一宿,上完第二天上午的课才能随着下午的班车返回城区。
对自考生数学知识的悉心辅导并没有耽误他的本职工作。1991年,姚唐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编著教辅,服务考生
由赵树嫄主编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教材是上世纪80年代自考数学课程的指定科目。姚唐生手中的这本教材已经严重破损,黑色的粗线把快要散架的书页缝在一起。书的封皮经过姚唐生上万次的翻阅加上岁月的磨砺,蓝绿色的色块渐渐剥落,整个封面破损了很大面积。
翻开教材泛黄的内页,铅笔、蓝笔、红笔在每一页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姚唐生课前课后的批注和总结。哪些题划掉不讲,哪些题要细讲,还要补充哪些内容……都细细地标注在教材中。为了便于自考生学习,姚唐生根据指定教材着重介绍必考知识,还自己撰写了与教材配套的自考辅导书。
10余本经出版社出版的辅导书,加上诸多未发行的内部打印成册的自考学习材料,姚唐生一共编写了30余本自考辅导材料。其中由他主编的《工程数学线性代数习题解答》、《高等数学(工专)习题解答》、《数量方法考点归纳及历年试题分析解析》等多本辅导书成为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辅导书。
在姚唐生的客厅有两个深棕色的大书柜,里面满满装着与数学相关的书籍材料。每说到某一段难忘的教学经历,他总要走到书柜前,轻车熟路地取出几本虽已时隔久远却不曾落灰的书籍或材料。为了写下这些书,姚唐生付出过不少心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脑还没有普及,作者出书还靠在稿纸上手写。姚唐生白天要上班,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把稿子交给出版社,只能熬夜赶工。夏天很热,他就光着膀子整理教材稿件,3天就能用完一整只圆珠笔芯。怎能不说这每本自考教材都承载着他浓浓的自考情。
见证自考,考试报忠实读者
姚唐生和《北京考试报》有着不解之缘。《北京考试报》的前身可追溯到1983年创办的《北京自学考试报》。姚唐生是这份报纸的第一批读者,也是一直以来的忠实读者。在他从事自考教学前,他就订阅了《北京自学考试报》。从1983年《北京自学考试报》出版的的第一期到2016年5月25日《北京考试报》第1133期(总第1373期),姚唐生读过每一份报纸。其中《北京自学考试报》发行第一年的报纸他都整理装订至今收藏。报纸的页面已经泛黄,但他火热的自考教育情怀却不曾褪色。
姚唐生不仅一直见证着北京自考的发展、《北京考试报》的变化,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他收藏的部分《北京考试报》上还有姚唐生有关数学的文章,如《物流数学》、《考前辅导》、《高等数学(一)微积分》等几十篇辅导文章。
如今,虽已经不再从事自考辅导,不再为自学考试笔试课程评卷,姚唐生始终关心着北京自学考试的发展。他在《北京考试报》自考版上读到《“互联网+”引领北京自考新航向》的报道,了解到在纪念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35周年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正着力探索自考“互联网+”的新模式。他主动把自己撰写的一本与慕课相关的数学教材交给北京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作参考,只愿自己的一份力量能继续助力北京自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