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遵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生命,其次就是艺术;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5月25日凌晨,清华大学老校友,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病逝,享年105岁。静夜无声,师生有情,当晚9时,清华数百名师生手持白菊,鞠躬挥泪,深情送别杨绛先生。
当晚无月,唯余几抹昏黄的灯光透过斑驳树影洒在老图书馆门前,平日里就寂静无声的求学之地,今夜更是一片肃然。现场人头攒动却鸦雀无声,地上双重心形蜡烛的焰心随风轻摆,映衬得每个人的面孔都端凝沉重。
杨绛先生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9月,与钱钟书一起受聘于清华大学,为外国语文文学系兼任教授。杨绛先生一生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说过:“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老图”就是当年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读书、做学问和恋爱的地方。至今馆里仍保留着她的专座。
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今晚去‘老图’送送先生”的约定就在清华师生的朋友圈、网络社区里迅速传开。法学院研一学生马文静说,平日里就很尊敬杨先生,在朋友圈知道这一消息后,心情很沉重,晚上上完晚课就赶来了。杨先生平日里总说要多读书、读好书,清华的读书氛围就很浓厚。
集体默哀一分钟后,学生依次向杨先生敬献白菊,寄托哀思。清华数学系研究生杨晓东说,对于杨绛和钱钟书两位先生追求学术,不为外界所干扰的态度,他内心很敬重。从中学起就开始读钱先生的《围城》,后来又陆续读了杨先生的《我们仨》和翻译的《唐吉诃德》等,深受他们的感染和启发。今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事业上发挥自己应尽的力量。
现场还有清华附中、附小的学生,甚至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随父母前来。材料学院的李教授和妻子、女儿一起过来。虽然6岁的女儿还懵懂不知发生了什么,但李教授说:“我们就是想让她从小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就在一个月前,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时,学校颁发了“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在捐赠仪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天堂不远,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