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乾谋
新近发布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在高中和大学教学、招生等方面,凸显人才培养连续性。
综合素质评价体现连续性。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从2020年起,这些记录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的指标,成为北京高招录取参考因素。这意味着长久以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改革,将引领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师资素质,引导师生在关心分数之外,还要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使高中学生素质评价与大学招生选拔人才有机衔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体现连续性。从2017年秋季起,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学习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和选修Ⅰ学习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高中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意味着高中生在学习共同知识基础上,可以投入更多时间侧重发展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将学业兴趣与未来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本科录取模式调整体现连续性。从2020年起,北京本科录取模式为“3+3”,即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这种录取模式将有效促进大学与中学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结合自己所长规划未来、选择报考方向,避免选择专业时盲目跟风,同时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招收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是在北京总体教育改革背景下出台的,充分考虑到学生受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