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科技识别人脸 诚信哺育人心

发布时间:2016-03-24 期号:

  上周六,本市首次在人事考试中使用人脸识别生物技术核对考生身份。本周六,今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统测也将首次启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考生身份。而早在去年,北京部分教育考试就已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打击替考。

  科技改变生活,也促进着考试的公平公正。近年来,各类高科技手段轮番应用于考试,其意义却远非防范作弊那么简单。“作弊入刑”的社会效力不止于惩戒作弊者,更是在人们心中建构起作弊与罪恶感之间的法理关联,让人们对属于犯罪范畴的作弊行为避而远之。考场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也在改变考场物理空间的同时,从心理空间上改变人们对于考试严肃性的认知。透过科技手段而日益直观的考场约束,也将更容易召唤起人们内心的诚信品格。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某种程度而言,各类高科技的考务管理手段,往往都是被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倒逼所至。因为有无线电作弊设备,就有了无线电屏蔽仪、金属探测器、考场电子狗。而面对部分考试替考现象的严重,准确性和效率远胜过肉眼的图像数字识别技术,也大大降低了防范替考行为的难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考务手段的“科技革命”,都不应被简单视为应对某种作弊的权宜之计。当“刷脸”入场在考生心中产生仪式般的心理暗示时,当考场的神圣感借由科技的价值充分体现时,被科技手段层层武装的考场本身,就是一种胜过言说的诚信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诚信不单单是一种透过说教而产生的内在自发的美德,同时也是介于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现象。而今的考场,早已不再是“一位监考两只眼”般的简陋和由此让人产生有机可乘的错觉。借由被科技考务手段包裹着的考场环境压力,考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考试的严肃性,从而让公平竞争代替投机取巧,成为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外在的强大约束也迫使人们通过自律来加以适应,诚信也因此作为一种习惯,在日益严格的考场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哺育人心。

  人脸识别仪的使用或许仍在试点阶段,但在其全面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确立了人们对于考试与诚信关系的认知,让人们以最直观的视角理解“人无信而不立”的现实意义。就这点来说,考场科技应用的现实意义远比防止一两次替考更深远。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