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让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16-02-22 期号:

  北京市教委、团市委近日号召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邀请父母、亲戚、朋友组成志愿家庭,“小手拉大手”参与志愿服务。从一直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大学生志愿团体,到如今自动自发的中小学生志愿家庭,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温暖社会,感动你我。

  志愿服务立足大爱教育,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崇尚自我激励、完善,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多数人将参与志愿服务当成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在助人帮他的实践中,他们经受锻炼,练就阳光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积极独立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收获心灵的纯洁净化,获得社会的积极评价,提升自我道德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志愿服务不仅是志愿,更是一种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如同接力棒一般在代代青年人手上传递。每年成千上万青年人参与西部计划,无怨无悔深入边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打开一扇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人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小到家庭、单位,大到国家、民族,如果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将更加和谐安康。

  志愿服务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学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们学会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关怀,学会奉献,学会担当,学会礼仪。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以校外社会为服务对象,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积累社会经验,并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专业化、知识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能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实用技能。学生在活动中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特长的培养,也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直接回报。

(孟 红)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