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化工系出身的关莹看起来像个“女汉子”,浑身上下带着一股闯劲儿。大学里,她的7次实践中5次都与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艾滋病有关。大一组建支队赴艾滋病村实践,大二暑假志愿赴非洲宣传艾滋病预防,大三召集24人团队一起调研,带艾滋患儿参加夏令营……关莹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艾滋病感染者并不可怕,他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读书、学习、生活。在未来直博的日子里,她要做更多的科学研究,继续为“艾”发声。
梦想,在基层发芽
大一那年,参加暑假实践动员会后,关莹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她意识到要想实现理想,就要到实践中去。关莹闷了好久,突然想起了艾滋孤儿,于是决定去艾滋村。
2013年5月,她动员了一些朋友,组成了10个人的支队。在准备阶段,他们发现网络和书籍中关于艾滋村的资料已经10年没有更新,心里没了底,甚至想像过被艾滋患者扎针的情景。于是,她组织队员阅读预防艾滋病的书籍,参加红十字会的预防艾滋病讲座,到佑安医院做志愿者,也第一次和艾滋感染者面对面交流。
出生军人家庭的关莹,从小就比较勇敢,但怕妈妈担心,没有把去艾滋村这事告诉妈妈。在得到爸爸的支持后,关莹开始了调研。
2013年7月20日,他们来到河南上蔡县文楼村,深入走访了几十户人家,接触到6户有患者的家庭,还被邀请到家里吃西瓜。她想到把实践中听到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书,用真实的叙述代替冷冰冰的医学术语。
在村里,关莹和队友从田间地头到学校,一家家走访。他们和第一批确诊为艾滋病的爷爷奶奶唠家常,了解到他们物质生活和吃药都有国家资助,但很多人因为嫌麻烦或者怕有副作用而不吃药,或者一周只吃一次。在村里的学校,关莹和队员为艾滋患儿讲生活、讲知识、讲北京、讲清华、讲未来。
因为真心相待,村民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们听。最终,他们完成了12万字的《我的零艾梦》一书,成为全国1400多支队中入选青年中国行的20强,实践成果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思路,在海外开拓
一次实践,关莹总觉得了解不够。“文楼村是重点村,资金充裕,但是政府不可能照顾到所有艾滋感染者。”大二暑假,她想进入非重点村了解情况,皆因村里的患者不希望被打扰而一次次被婉拒。她不肯放弃,就把视野瞄向了海外———加纳。通过学校志愿者交流协会,她成为加纳的海外志愿者。在那里,艾滋病感染率是中国的两倍。
2014年7月,关莹一个人从北京坐飞机到了加纳西南部的一个镇子。在加纳一个月,经历过乞讨和用刀子威胁等惊吓后,她的视野豁然开朗。关莹认识了一个中国的志愿者。两个人一起给当地的学生做防艾宣讲,教他们艾滋病预防知识。
为了更容易和患者交流,关莹主动学习加纳的文化,与镇上的朋友讨论加纳的政治和经济,同时对比防艾体系和帮扶政策。关莹发现,在加纳防艾的体系基于非政府组织的扶持。他们的帮扶灵活,对于农村的艾滋病控制效果不明显。
“加纳的防艾是无法移植到中国来的,因为我们的艾滋感染者聚居情况明显,适宜政府管理。”对这次充满意外的海外探索,她觉得真正帮助感染者的,还是国内的政策和切实的救治。
回到学校,文楼村一名患病的弟弟小浩,无精打采的表情浮现在关莹的脑海里。因为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小浩课间很少说话,上课时也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正常的调研和防艾,关莹决定和患病儿童一对一交流,让他们把心打开,与外面的世界相连。
脚步,逐梦前行
关于艾滋病的防治,关莹向医学院研究艾滋病病毒的教授请教。老师说:“在艾滋病的防治中,医药已经发展到比较好的阶段。限制疫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医疗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就是这句话,让她想到自己4年前就立下了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愿望,现在正在眼前了!
于是2015年暑假,关莹组建了一支来自清华、北大、复旦3所大学的24人的队伍,又一次来到了文楼村。“我在找一样东西,医疗体制的变化在乡村的体现和运行。”
这次轻车熟路,关莹和队员一起,将调研和志愿服务平行开展。他们收集了前10到15年河南省和上蔡县关于艾滋病预防的政策文件;拜访第一个发现疫情的医生、第一批确诊的患者、第一个上访的患者、第一个艾滋病定点卫生所所长、第一个知道疫情的村长。他们将历史串出脉络,也将文楼村的现状写成对话艾滋病村的调研报告。在文楼,即使有督导员上门督促,很多人吃了十几年药,但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放弃或者不按时吃药。关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防治艾滋病进行得更顺利。
这次,他们在文楼开展了志愿服务,帮助更多患者重燃希望。他们努力与县政府沟通,在村小学试点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联系清华大学人文、化工紫荆志愿队,组织与当地孩子的长期书信交流;带着5位艾滋家庭的孩子参加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的北京夏令营,并见到了彭丽媛、姚明等防艾人士,以及其他地区相同境遇的孩子。
关莹为小浩弟弟报名参加了北京夏令营,并一直给他写信,让他看到世界的美好。关莹见证着小浩3年来的明显变化。关莹说,除了医疗上的帮助,这些艾滋病感染者还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对于未来,关莹充满信心。在博士课题之外,她要把防艾一直做下去。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科学、有效的做法防治艾滋病,关注艾滋病感染者,让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