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在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足球专业的杨力行,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足球男神”。他曾多次以特约嘉宾的身份做客中央电视台《少年足球说》节目。对杨力行来说,足球不仅是他的特长和专项,也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曾经在北体大单招考试中,文化课笔试和体育专项测试都名列前茅的体育生是“半路出家”。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他才决定投身体育专业,最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足球把高三一年“踢”活了
对杨力行来说,高中是最轻松的一年。高三早六晚十的学习,让从小就有一身运动细胞的杨力行“坐不住”。在父母和老师同意他报考体育专业后,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每天的专项训练成了他最享受的时光。
杨力行从小酷爱足球。从小学到高中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他几乎都在业余俱乐部中度过。他小时候就想进专业队进行专业训练,但父母没同意。他们希望他能和普通孩子一样,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高一、高二两年,杨力行和其他理科生并无两样,只是偶而抽时间去打几场比赛。当听说通过单考单招也可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时,他欣喜若狂。“当时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踢球了,感觉就像是为我私人订制的。”征得父母同意、拿到二级运动员证书后,杨力行更加努力训练,希望把前两年落下的训练尽快补回来。
每天下午自习课时,杨力行都要去操场踢球。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重复练习绕杆、射门、踢准、折返跑等基本考试动作,偌大的操场仿佛是他一个人的。回到教室,他又能精力充沛地继续学习。同学们被他的活力感染,课间10分钟再也没人趴在桌上,大家每天都充满激情,“吃得饱、睡得香,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冠军从球场拼回课堂
用一年时间将文化课和专项训练全拿下,对杨力行来说并不是神话。“争冠的意识起了很大作用”。从小就“不服输”的杨力行带领他的球队,连续两年获得学校足球比赛冠军,创造了学校的新纪录。高三那年,他代表学校参加市里比赛,主场就在北体大。开赛前,杨力行朝教学楼方向深深地望了一眼,心想,即使同学们都在上课,他也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然而,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蜂拥而出。全年级2000多人,一同为场上的杨力行加油。那次比赛,他们队大获全胜。
高三时,杨力行一半时间要用在专项训练上。这个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冠军队成员,在重新回归课堂后,希望在学习上也拿出“进球”的拼劲,一定要超越自己,成为自己的冠军。
上课时,他打起精神认真听讲,有不懂的就课下抓紧时间问老师或同学。同时,他将足球比赛中的团队精神带进了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把大家都存在的问题整理出来,小组讨论,共同受益。
能文能武才是最后赢家
说起体育单招考试,最让杨力行担心的还是文化课考试。“虽然能来体大参加单考的都是二级运动员水平,而且是各省市最出色的体育生,但大家还是差在文化课上。”杨力行回忆说,单考时,体育专项测试成绩占70%,文化课成绩占30%。在跑步、射门、绕杆等非对抗性的个人基本功测试后,要进行小组测试。“小组测试时,你一碰球老师就知道你是什么水平。”如果考生只注重体育训练,忽视文化课学习,在文化课的笔试中就会拉开差距。
由于文化课要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4门,身为理科生的杨力行最担心的就是政治。在参加单考前,他对政治进行了“恶补”,这才在考试时胸有成竹。同时,他还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有取有舍。“因为我们笔试的题不会像高考题目那么难,所以要把最基础的部分都把握住。”如果基础题目都能做对,也能得到总分的60%以上。杨力行在每次的模拟考试中,都先保证基础题的得分率。
“不要以为一直练体育专项就能考上体大,能文能武才是最后的赢家。”杨力行提醒学弟学妹,在进行专项训练的时候,不能放弃文化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