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何 杰
北京市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接着,孩子们迎来了意料之外的一次停课。记得上一次因公共事件停课还是12年前的“非典”。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课。短暂的欢呼后,更多人感到的是悲凉。我们需要休息,但这是一次悲凉的休息。
面对雾霾,置身于这片天空之下,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我们在思考,在发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一位学生说:“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
另一位学生感叹:“平时答过那么多政治主观题,说一堆宏观层面上的头头是道的话,但真正问自己有什么极具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或解决办法时,答案却是没有。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关好窗户、打开净化器,提醒妈妈要戴口罩以外,我没法再做更多。无助,还是自己无用。”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为学生们的情怀与责任而感动,同时开始反思。
诚然,治霾很难。但是,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现在的苦学、省思就是在为去霾做事。
我想说,同学们年龄还小,暂不需要冲在去霾一线。我们要做的只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态去长本事、磨性子。
我们要以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去学习。只有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才能开阔眼界,走远走实。
我们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许多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可能完全相反。
我们要头脑清醒并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去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表象与实质。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最后,还要力求心平气和。雾霾的出现警告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无法更好地生活;如果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蓝天已经成了让人渴求的东西,那么如果更珍贵的统一、和平、安宁、信任没有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当我们停课时,欢呼一下暂时放松固然可以理解,但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诸己、切磋琢磨——总之一句话,“学不可以已”。而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学好了,去治霾。
本栏欢迎读者来稿。来稿请注意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千字以内。来稿请寄:
E-mail:zongbianshi@bjeea.cn
热线电话:828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