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声世界奏响美妙乐章 ——记北京市第四中学志愿者张嘉璐

发布时间:2015-12-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每次听到听觉障碍这个词,张嘉璐总是比别人多一分敏感。在过去的1年多里,这个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女生几乎每周末都奔波在从西单到海淀某康复中心的路上。患有听觉障碍的孩童能听到的声音微弱断续,张嘉璐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奏响最美妙的乐章。

投身志愿活动 奏响爱心乐章

  张嘉璐是全北京300余万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前,她就一直关注“志愿北京”网站。海淀区残联发起的帮助听障儿童的志愿者项目使她下决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在海淀残联天云聋儿康复中心,张嘉璐和其他志愿者的任务是在每周一次的活动中多和刚做过耳蜗手术的听障儿童沟通,努力唤醒他们的语言能力,让他们适应听觉。看似简单的任务,做起来却远比想象的要难。康复中心安排志愿者通过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等方式,一对一与听障孩子用语言交流。张嘉璐陪着孩子们做出过哆啦A梦、恐龙等五彩斑斓的手工作品,在给他们带去陪伴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发音,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我们先剪蓝色的皱纹纸。”对这个简单的指令,有听觉障碍正在康复中的孩子并不能一下听清楚。“我们……先……剪……蓝色的……皱纹纸。”为了让孩子听清楚,张嘉璐要放慢语速、清晰大声地一字一顿地重复多次。两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后,她常常嗓子发干发紧,回到家不想多说话。尽管每次疲惫不堪,孩子们的进步也并不明显,但她却说:“看着刚见到我时害羞得直低头的孩子,经过两小时的相处,舍不得我离开的样子,我又感动又伤感,希望下一个周日马上到来。”

 

推广全校 共奏大爱交响

  张嘉璐不仅自己为听障儿童努力着,还发动全班、全校共同加入服务听障儿童的行列里。她把康复中心的志愿者项目引入班级,掀起了班里参加志愿活动的高潮。由于报名人数多,她不得不把志愿服务的机会尽量平均分配。

  随着高中课业内容增多,有时会遇到人数不够的窘境。“每周日,那些可爱的孩子都巴巴地盼着我们去,我不想失约。”她把这个项目推荐到学校团支书的微信群,从此成为全校志愿者活动的固定项目。

  同学王鹏曾在参加完活动后告诉张嘉璐,他经常陪伴的孩子突然张开双手冲他喊了声爸爸,让16岁的他忍不住掉下眼泪。张嘉璐说:“这就是我们作为志愿者才能感受到的责任感与幸福感吧!”

  从个人项目到班级项目再到全校项目,张嘉璐承担了很多工作。为每期志愿者排班、为志愿者记录参加活动的时间、为志愿者活动做宣传……作为项目负责人,尽管组织工作要花费大量精力,但张嘉璐仍然坚持每周日上午陪在孩子们身边,与他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用大大的微笑,温暖每一个小小的心灵。

共同成长 满载爱的回响

  通过志愿者服务,张嘉璐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听力障碍孩子接受耳蜗手术越晚,拥有正常沟通能力的可能性相对越低。参加志愿者服务时,她看到本该开始成熟懂事的八九岁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嚎啕大哭,支支吾吾只能用手比划几个最基本的动作。张嘉璐格外心酸,也更加清楚自己的陪伴和付出有着怎样的意义。

  面对年幼的孩子,张嘉璐更是时常眼眶湿润。一次张嘉璐带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一起画画。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画作即将完成,小男孩却因为与同学发生不愉快而表达不出,揉烂了辛苦做出的成果。张嘉璐连忙安抚并对他进行疏导。虽然志愿者的努力常常付之东流,但张嘉璐也明白,若没有自己这样的志愿者,孩子们将生活在更加苦闷无奈的世界。

  从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时的手足无措,到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一年多时间,张嘉璐为孩子们带来很多欢笑,她也因为志愿者工作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张嘉璐说:“我想让孩子们相信他们不是被人排斥的‘异类’,即使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人也愿意去爱他们,也能和他们分享相同的快乐。我想让他们知道这个无声的世界其实充满了美妙、动听的乐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