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你是否曾被电影《侏罗纪世界》里的女主角穿高跟鞋和恐龙赛跑的镜头惊艳到?你是否曾被《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漫画“萌翻”?你是否曾被恐龙博物馆中高出你10多倍的“大个子”震撼到?邢立达,将从恐龙的脚印里,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
邢立达,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创办者,首次发现小盗龙的鱼食现象,首次命名綦江龙、云龙等新属种,首次将非接触激光三维扫描应用在足迹学领域。这位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价为中国最畅销恐龙科普书作者的恐龙达人,不希望被称为专家、科普学者,而是恐龙的追踪者。
“小怪兽”在心中长大
“每个男孩心中都住着一个小怪兽。”邢立达说,和多数孩子一样,小时候的他喜欢看《恐龙特急克塞号》《恐龙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书籍。上高中时,他自学计算机,1998年创建“恐龙网”,成为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创建第一周的4600个点击率,对于这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极大的鼓励。为把科普知识图文并茂地准确呈现在电脑上,邢立达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相关专家写信,请他们为网站的权威性把关。
高中的生活格外紧张,邢立达既要保证学习,又要坚持更新和维护网站。他经常学习到晚上11点多,早上4点多又起来更新网页。“有一段时间我没有更新,家长就写信来询问并希望我做下去。”这让邢立达感到了一种责任————“很多孩子和我一样做着恐龙梦,我要负责延续下去”。
真正让邢立达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的是第一次看到化石。那是网友从远方寄来的一个狼鳍鱼化石,距今已有一亿年。刹那间,邢立达仿佛听到了远古的呼唤:这些古生物给我们留下的痕迹,不正是在向后人释放生命的符号吗?我们为何不沿着它们的踪迹,去探索它们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灭亡的?高二那年,他到北京自然博物馆,看到了真的恐龙骨架。他决定,从书本中跳出来,用脚步丈量和恐龙的距离。
遭雷击仍紧抱化石
“说起恐龙,没真正触摸他们之前,只能算是‘叶公好龙’。”邢立达戏谑道。上大学时,他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跟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专家去野外考察。第一次看到野外埋藏的恐龙化石,他像见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兴奋。“现场和看照片的感受完全不同。一个巨大的躯体,10多米就在眼前,伸手可及。”
尽管如此,邢立达还是遵从了家人的意见,毕业后做了《南方》杂志的科技类记者。“当时,我也觉得很难依靠对恐龙的这种爱好生活下去。我应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有精力再发展爱好。”但没过多久,邢立达的内心就开始悸动了,仿佛总有个声音在提醒他,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直到重新拿起地质锤和小刷子,继续去圆儿时的梦想,他内心才归于平静。
“我们去的无人区,和你们在视频中看的‘荒野求生’不一样,我们面对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邢立达说,无人区是必经之路,方便面、火腿肠是家常便饭,锤子、铲子、帐篷是必备之物。除了要经常承受“挖十天半月也不见得挖出化石”的心理折磨,还要时不时面对大自然的考验。
邢立达说,他已经习惯了“死里逃生”。在甘肃荒无人烟的一座山脚下采集数据时,毫无征兆地从山上飞下一块石头,砸碎电脑屏幕,“只差一厘米就击中我的右胳膊”。在加拿大考察时遭遇雷雨天,邢立达正兴奋地在河边清洗刚挖出的化石,一道闪电劈到离他一米远的河水里。他顿时感到头皮发麻,晕了过去。醒来时,他怀里还死死抱着那块化石。
从中国西南、南疆腹地的无人区,到两伊交界的冲突之地,哪里和恐龙有关,邢立达就会背上背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生只为一个梦想
从杂志记者到常州中华恐龙园科研科普负责人,再到成都理工大学进修,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远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深造,现在的他正在中国地质大学读博。回国后,他一年只在清明和初一两天休息,2014年有273天在野外考察。邢立达争分夺秒,只为一个梦想————寻找恐龙足迹。
“寻找恐龙足迹这件事刻不容缓。野外的脚印风吹雨打,没有任何保护,极易受到自然破坏;人为破坏也没办法及时遏制。”邢立达说,无论是农民开荒还是城市开发,都有可能对脚印遗迹造成破坏。脚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无法挽回。山东即墨市的那次毁坏让邢立达记忆犹新。得知那个市区正要开工建楼的地基上有1000多个恐龙脚印,邢立达和他的团队连夜赶过去,但依然没能劝阻开发商的施工。“晚一天动工对他们来说损失的是一天的钱,对我们来说损失的却是大量科研数据啊!”邢立达和伙伴只好拿着手电,在被破坏的土石堆里翻了一夜,寻找着一些残留的脚印痕迹。而山东第一次发现的翼龙足迹。就来自这个废墟。
“现在再也不敢自称恐龙知识的宣传员了。”邢立达笑着说,小时候是“年少不经事”,总觉得多看书就能做好科普。后来读书多了,研究得深了,反而不敢随便说话了。
在古生物学道路上前行的邢立达有两个小愿望,一是发现在生物演化史上重要的恐龙,二是希望这个学科能够更好地传承。“爱好恐龙的孩子不一定像我一样用一生来追踪恐龙。更重要的是学会不断探索、质疑、创新的科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