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比”字伤了孩子

发布时间:2015-11-18 期号: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教师 石桂凤

案例:

  小轩今年上高三了,成绩处于中等偏上,在班里人缘也不错,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她每天在学校很开心。唯一令她郁闷的是回到家妈妈经常拿自己和同龄人比较。和别人聚会时,妈妈最关心的是对方孩子多大、在哪个学校上学、成绩如何。特别是每次考试之后,妈妈总要问张三考多少分、李四考多少分,谁得最高分,最高分是多少。比较完,妈妈还要数落小轩一番。妈妈的话总是离不开“我就知道小杨比你强”、“你每天和小莉一起玩,人家就能考好,你怎么就不行”、“你要像李杨多好啊”。

  小轩也暗下决心,要抓紧时间奋力一搏。可每到考试,她总是担心如果成绩不好,自己又会受到妈妈严厉的批评。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她的紧张感就像恶魔一样,反复扰乱她的大脑,使得原本会做的题也常常出错。

 

分析:

父母圈中的“攀比”风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句老话在当今的家庭中越来越被“颠覆”。网络上曾流传一个笑话: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不玩游戏,不聊QQ,只知道学习。每回考试排名年级第一。他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他每天花10块钱都觉得是奢侈浪费……某都市报记者曾在学生父母圈中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父母“习惯”拿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比较。

反复比较伤孩子

  父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的出发点是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更加优秀,想通过比较的方式激励、督促孩子上进。特别是高三阶段,老师和父母更加关心孩子的成绩。父母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对方孩子的长处比较,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抵触父母。孩子也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表现好、成绩好”,父母才会爱自己。孩子会通过是否达到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如果总是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孩子就会怀疑、否定自己,丧失信心。

 

建议:

让孩子和自己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避免盲目地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但没有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父母能多从孩子的点滴进步和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就能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例如对孩子说:“这次考试物理有进步”,“我发现你比原来更珍惜时间了”。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较,今天和昨天比较,这次和上次比较。只要孩子有进步,父母就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这样孩子才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做拥有一双慧眼的父母,让孩子在和自己的比较中进步和成长。

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过程比结果重要。父母过于看重成绩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影响考场发挥,导致结果不理想。只有孩子重视学习过程中的预习、上课听讲、复习、作业、课外自主学习等环节,才能真正将知识学牢固,学扎实,提高学习成绩。父母要多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减少对孩子成绩的关注。这样不仅能缓解孩子的焦虑,还能帮助孩子收获更好的成绩。父母也要多发现孩子努力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孩子。

学会倾听尊重孩子

  高三生的学习目标通常和未来的规划联系在一起。未来想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父母要多听孩子的意见。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孩子共同讨论对未来的选择。孩子确定明确的目标后,会不自觉地学习众人之长,学习也会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对于高三的孩子来说,升学的压力像空气一样如影随形。如果父母总拿孩子和同龄人比较,那么无形中又在孩子的肩上施加了一块石头。试想,如果孩子也拿父母和同学的父母比较,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孩子不懂得知恩图报,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和无私付出呢?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