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各区高三首次“大考”——期中考试结束,考生已陆续拿到成绩单。对于这次“大考”的结果,考生该如何看待?在后续备考中要留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陈经纶中学高三年级主任陈江华和心理教师闵敏。
记者:高三期中考试的意义和主要作用是什么?
陈江华:期中考试是高三生检验第一轮复习情况的标杆,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初步评估,体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得好,考生会“抢占”有利的区位,极大提升学习信心。
记者:考生该如何看待成绩排名?
陈江华:考生要正确看待成绩排名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既不能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也不能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期中考试只是一次阶段性测验,后面还有更多考点及综合点。考生考得好,说明能力强,方法到位,可制定第二阶段目标。考试成绩与期望吻合的考生要继续保持,不要松懈。没有达到目标的考生,要冷静反思学习习惯、时间分配、上课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逐步调整。
记者:对于试题本身,考生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陈江华:排名、分数只是结果,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评估与诊断。考生要通过成绩对比找到学科内知识点的问题,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哪些是没关注到的,哪些是答题不规范的,如字迹不工整和没有用学科语言表达等。进行分类之后,初步列出解决方案,是通过自己复习还是寻找帮助等方法,规定完成的时间节点,有效督促自己。
记者:高三生要如何根据此次考试和自身情况做调整?
陈江华:学习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考生大部分时间也在课堂上,如何让课堂更有效率是考生要关注的问题。除了体育课和训练外,考生平时要注意睡眠,晚上上床时间不要过12点。如果作业做不完,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练习,做好读题和基本审题,劳逸结合,保证上课时头脑清晰。
记者:对于考试暴露出的学科“短板”,考生可采取哪些方式解决?
陈江华:对于学科“短板”,考生要分析原因,找出已学知识点,重攻“基本通关题”,最好请老师面批面改。考生可建立错题本,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这需要加大该学科的投入,可请老师一对一辅导,加强针对性。
记者:期中考试后,不同类型的考生该如何调整身心状态?
闵敏:对于考试成绩,超常型考生往往很兴奋,可给自己一个奖励,并把这次考试获得的信心和学习动力带到今后学习中去,时刻提醒自己:“我很棒!我可以做到!我有能力学好!”对于平稳型考生,成绩在意料之内,可客观分析试卷,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告诉自己:“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踏实学习就会有收获!”失常型考生往往心情不好,做事没精神,可换个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看成绩,激励自己:“还好这不是高考,亡羊补牢,我还来得及!收拳是为了更有利地出拳,下次等着瞧。”
记者:就考试结果,考生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闵敏:父母很关注孩子成绩,考得好的考生愿意跟父母沟通。对于考得不理想的考生,父母知道成绩后的第一反应会是生气,因为他们的期望、付出和现在的收获不成正比。父母也会心里难受,因为他们把孩子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了。考生要体谅父母的情绪,积极和父母沟通,首先肯定父母的付出。比如这段时间对自己的关心、关注,说出父母的不容易,让父母知道自己对他们的感激;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情,比如没考好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让父母知道自己也有压力;接着向父母汇报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并对这次考试进行反思,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让父母放心;最后询问父母的建议,听取他们的想法,全家人一起朝着目标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