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莫让善意蒙羞

发布时间:2015-11-04 期号:

  扶危救困,积善成德,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也是青少年一直所接受的教育。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有些骗捐事件也见诸报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慈善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制定慈善法,对于规范、促进和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让我想起一则新闻,一女子为救小女孩被狗咬伤,很快募捐到数十万元善款。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该女子不小心意外被狗咬伤。事情的真相曝光,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积极捐款的爱心人士都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遭遇困难向社会求助,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编造事实,包装救人的故事吸引关注,欺骗好心人,却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对社会诚信、公共秩序的破坏。这样的骗捐该休矣,否则就是让善意蒙羞。

  杜绝骗捐,个人自律非常重要。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坦途,身陷困境时当然可以请求好心人帮忙。但善良之人不应该被欺骗,善心也不该被利用。每个人在向社会求助时,都应该怀着诚恳之心,而不是利己之念。明明是意外被狗咬,却包装成救人受伤;甚至利用天灾人祸编造故事,骗取捐款……这类事件,对于爱心人士的善举和社会诚信是严重玷污。想想“狼来了”的故事,就能想到骗捐的后果有多严重。如果真到有一天,见义勇为的善举得不到认同,那就是莫大的悲哀了。

  杜绝骗捐,援助之前要先核实。以这次“被狗咬”事件为例,听闻有人救人受伤,很多人伸出援手施以帮助。这些善良的人,无论自己生活条件如何,都愿意捐出钱款帮助他人,这份真情令人感动。对救人者的援助,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但当前网络募捐良莠不齐,募捐过程中的谎言也确实存在。人们在捐出金钱之前,有必要核实一下事件的重点信息,以免上当受伤害。

  杜绝骗捐,法律和媒体也要负起责任。目前,慈善法草案已经审议,对于今后规范募捐将起到有力作用。同时,媒体在报道关于募捐的消息时,也该做些核实,关注后续,令骗捐无法成功。

  善意,是人与人间的信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杜绝骗捐,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莫让善意蒙羞,这本身就是对施善人士最好的尊重。

(杨 柳)

  本栏欢迎读者来稿。来稿请注意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千字以内。来稿请寄:

E-mail:zongbianshi@bjeea.cn    热线电话:82837146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