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主任医师的自考情——记北京自考中医专业首批毕业生于卓

发布时间:2015-11-02 期号:

  10月29日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第35个生日。当天,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专业第一批毕业生于卓。作为恒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于卓每天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大事小情,出专家门诊、讲课、带师承徒弟、做中医评估总检师。而说起30多年前的自考往事,于卓却如数家珍。

 

坚韧坚定 改变一生命运

  高考恢复后,于卓试着凭借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参加了考试,意料之中的落榜让她几近绝望。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30多年前,于卓的自考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白天在医院里忙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顾老小。骑车的时候她听录音带备考,外出开会一天也要带着厚厚的教材。她每天主要的学习时间只能在夜深人静时。

  三代同堂让本就不大的居所更显拥挤。炎炎夏日,为了不打搅家人休息,她就在阳台学习。“嗡嗡”的蚊子在她周围肆虐,叮得她浑身是包。她用家里的红塑料桶盛上大半桶自来水,摇摇晃晃地挪到桌子下面,把两条腿插到凉水里,既能降温又能防蚊,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她在昏昏欲睡的夏夜提神。

  那时,于卓的春天也不好过。家里背阴,室内比花朵渐次开放的室外要冷很多。半夜学习久坐不动,裹在棉袄里还禁不住哆嗦。在寒冷的颤抖中,在蚊虫叮咬的无奈里,在严冬翻书的双手一再冻裂又缓缓愈合后,于卓从专科学到本科,通过自考拿到了医学学士的学位证书。

 

好学好问 补回十年光阴

  于卓用好学与勤奋花费了10年多的时间,把失去的学习时光补了回来。

  因为工作繁忙,于卓只参加过3门课的辅导班。那个时代的课堂有着一份令人着迷的坚定与拼搏。班上的老师和考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授课和听讲。老师常带着装着菜的大书包来到课堂,把菜放在一边,就赶紧拿起粉笔给大家讲课。

  一次,于卓对方剂学课上中医经方中的组方比例产生疑惑。课间,她向老师求教,为什么滋阴的中药还要按照1∶8的比例添置补阳的药味?老师说:“这道题你问得很好,但是这属于研究生的考试范围,自考大专学历中不会考到。”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卓就自己找答案。阅读教材,查阅典籍,才弄懂中医博大精深阴阳平衡调节的绝妙。没想到,这一年《方剂学》考试卷最后一道15分的大题,考的正是她提出的问题。她把这道题的出处来源、理论沿革变化、组方配伍原理一清二楚地答在了试卷上。最终以76分的成绩通过了这门当年合格率仅有0.7%的课程考试。

  “我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是要解决临床上的问题,学到真东西。”她善于自学和钻研,专科和本科的专业课、公共政治课共30余门,全部一次通过。仅有日语课,她以40多岁的年纪从零学起,25分、54分、66分,经过不懈努力,考了三次才达到了合格水平。她的自考毕业论文还发表在《中医杂志》这个国内中医方面首屈一指的核心期刊上,成为当年2万中医专业北京自考生中前11位拿到学位证书的考生。

 

自学自强 成就非凡事业

  已过花甲之年的于卓,除了担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兼任保定市孙禄堂武术院副院长、北京市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传统医学师承老师、在东四同仁堂坐堂外,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的客座教授,教授中医临床课《中医儿科学》。她常对自己的157名学生说,上了临床,跟着疗效走,每位病人都是真实的考试。

  于卓专攻心脑血管、血液病中的疑难杂症,擅长用中医药消除动脉斑块狭窄及支架术、搭桥术后再次狭窄堵塞。她出诊的东四同仁堂300年的本店里还挂有病人在她的妙手回春后送来的锦旗。她治好过在协和医院求医8年没治好的血液病ITP患者。这位患者带来的病友,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也被于卓成功医治。如今两位患者都已结婚,过上了没有病痛的生活。于卓认为,她的每一点医术上的进步,都是在自考时练就的学无止境的求学追求和强大的自学能力的支撑下得来的。

  于卓说:“高教自考让我受益无穷。”除终生受益的毅力、品格和自学能力外,下班后自考生小组备考的经历,让她拥有了极强的团队精神,对她后来担任医院副院长时在组织建设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她在辅导班结识的两位自考挚友,现在在北京中医界也都有所建树。

  “有没有想过如果没参加自考,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记者把话题拉回到从前,于卓沉默良久,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一事无成。”若没参加过自考,她将难以改变命运,难以成就这番非凡的事业,难以收获这一份份造福患者的快乐。

(孙梦莹)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