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科教报国

发布时间:2015-09-09 期号: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难忘与首都高校息息相关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大迁徙。那是涉及70万师生员工、牵涉百余所高校、大搬迁300余次、行程万里、历时8年南迁西进的教育长征。让教育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需要,是莘莘学子的光荣使命。

 

西南联大学子:先修中国史

  1937年,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北大、清华、南开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然而开学仅一个多月,南京陷落,长沙危急,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校歌,唱出了师生迁徙时的心声。历经数月艰苦旅程,1938年4月,临时大学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落脚昆明。

 

  那时,西南联大各专业都要先修中国史,激发爱国情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西南联大秉承开放的教育理念,重视通才教育,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西南联大名师济济,有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战火虽然毁了安定的学术环境,但学者未忘却其学术使命,长征途中不忘科研,艰苦治学。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这是西南联大学子的忧国之情,更是报国之志。家国危急,正是中华儿女奋起报国之时。弦歌不辍,乃是救亡图存的信念传承。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度过艰苦卓绝的八年。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结束,1946年三校陆续回迁。但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文化报国的事迹,绕梁不绝;西南联大培育出的英才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贡献,理应铭记;西南联大塑造的民族灵魂,屹立不倒。

(北京考试报记者 杨 柳 整理)

 

院士回忆:不及格要重修

  潘际銮,1927年出生于江西瑞昌,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他曾任南昌大学校长,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共产党第11次、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西南联大是由当时的清华、北大和南开三个学校组成的一个联合学校,抗战胜利后就不复存在了。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非常艰苦,学生住的都是茅草房,墙是泥巴糊的。夏天一下雨,屋内就漏雨了。没有图书馆,我们只好去茶馆念书。晚上念书只有汽油灯,日本飞机还经常轰炸,一轰炸就只能停课跑出去躲起来……

  当时,西南联大有一大批非常知名的大师。老师和学生的思想都非常活跃,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虽然是临时学校,但西南联大的教学是很严格的。我念书时,理工科学生第一年数学和物理每年都有1/3的人不及格。我是云南省的状元,可进校后第一年,物理就不及格。因为当时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而是考得很宽泛。即使考了59.5分也是不及格,要重新补修。但教学制度宽松、弹性,不及格就能再重修。转学也比较宽松,比如学生学理科不及格,只要系主任批准就可以转文科。如果能从西南联大毕业,肯定是样样过关的。由于教学严格,教学制度好,所以学生质量也比较好。西南联大毕业生出了160多个院士、两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我们当时的学生是在战争中学习的,所以都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同学们,大家起来,负担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要选择降,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这首《毕业歌》当年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天天传唱。现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同时也要将西南联大的精神和思想代代传承下去。

  (潘际銮口述,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整理)

 

 

 

西北联大:科研一样能救国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于9月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陕南,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师生长征,希望的火种不灭。当时平津地区被占,高校内迁,保存教育的星星之火,护佑中华文明的根基。西迁时,虽然校舍紧张、经费困难、条件艰苦,但学校仍然坚持正常授课,并制定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邀请知名人士做有关抗战内容的报告。

  民族危难,报国的意志不移。当时,滞留平津的很多学生听说学校西迁,纷纷前往报到,交通封锁就绕远路,遇到困难就努力克服。教师自找民房居住,有的人要走很远的路去上课。但师生皆不愿当亡国奴,始终不忘报国之志。据说,北平师大的汪堃仁教授,辗转经北平、天津、香港、越南海防、昆明、重庆、成都,行程万里,最终抵达西北联大。西北联大开学典礼上,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徐诵明曾说:“在抗战期间最高学府学生应如何救国?不一定非拿枪杆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

  校史虽短,留下的遗产不朽。1939年,教育部下令撤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五个独立国立院校。当今很多西北高校,都与西北联大血脉相连。西北联大早已融入西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之中,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师范、体育、西医、农业、水利、航空等高等教育的火种,形成理、工、农、医、师范、综合等完备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

  抗战之际,坚守读书、继续科研即是知识分子朴素的救国方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内迁的大学师生,一路弦歌,不忘民族自救。弦歌不辍、科研报国,正是我们今天要牢记且永远传承下去的爱国情怀。(北京考试报记者 杨 柳 整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