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考试
发布时间:2015-09-09
期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教育和考试制度也进入了一种非常态阶段。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1937年,为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推进“联合招生”,设立统一招生委员会,颁布国立各院校统一招考办法大纲。
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高校统一招考被迫中止,逐渐形成了单独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成绩审查及联合考试等多种招生方式并存的招生体制。但在艰难条件下,教育部仍实行小范围的联合招生。
学业成绩考试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力、物力,支持高校内迁;另一方面,重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1940年,教育部出台《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规定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但试卷要妥善保管1年,以备教育部随时调阅,或派员视察时按课程抽阅。1943年,教育部又制定了《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籍规则》,修改了之前的一些指标,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毕业的难度。
革命根据地的考试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广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兴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一批高校。
这些高校放宽年龄条件、文化程度等入学资格的限制,通过组织系统选送和面向社会招考两种途径招生。抗大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历史、地理、时事、数学,学业成绩分为平时考试成绩考查和学期考试。
(整理自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史》和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简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