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妈妈常爱唱这样一首歌:“……在那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多少先烈,多少红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党,为了人民永远地幸福,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每当听到这首歌,总会让人想起那段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光辉岁月。
方志敏,杨靖宇,左权……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故事,如同星光般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时至今日,缅怀先烈,仍让人心潮澎湃。今日大好河山,是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继承遗志,勇挑重担,为中华复兴而奋斗,我辈义不容辞。壮哉,英魂不朽,其志长存!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念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左权
左权,1905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岁半丧父,常年在饿冻中生活。他17岁考入县立中学,读书时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通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读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志向。
1923年12月,18岁的左权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1924年3月,他考入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1月,他加入共产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5月,在强渡大渡河的作战中,左权率军攻占了大树堡渡口,以佯渡之态势转移了日军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成功掩护了红1师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
1939年底至1940年初,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在日军的配合下,猛扑太行抗日根据地。3月上旬,身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左权,指挥部队发起自卫反击战,经4天4夜激战,击溃了敌方的进攻,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左权协助彭德怀全力投入作战指挥。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负责断后,5月25日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牺牲。10月10日,公葬左权的仪式在涉县举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笔撰写并手书了《左权同志碑铭》。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靖宇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1905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他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很多进步人士,接受进步思想洗礼,成为开封当地加入李大钊开办的马克思思想学习班的唯一会员,后来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
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日本矿主进行斗争。
1932年底,杨靖宇到吉林磐石一带巡视,恰好当地游击队受到挫折,他便主动留下来领导改编了这支抗日队伍。“杨靖宇”这个名字就是此间开始使用的。这支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东北抗联第一军。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杨靖宇以这支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各路抗日武装,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他担任军长兼政委。
1939年后,东北抗日形势更加严峻,日军将北满的抗联第二、三路军大部歼灭后,又集中兵力对杨靖宇部昼夜围追堵截。为保存抗战实力,杨靖宇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以免被全歼。他带60余人东进。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的隐蔽位置、兵力情况被日军获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山林里与敌人周旋了几个昼夜,硬是把500余名搜山的敌人拖得人困马乏,最终无奈退去。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附近被日伪军团团包围,最终英勇牺牲。
194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殉难,位于长白山西麓的吉林省白山市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
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及四个县的游击队和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安全地转移。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本版内容由安京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