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文并摄
9月7日上午,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上,来自丰台区卢沟桥一小的70名学生开始了新学期第一堂课。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84岁高龄的郑福来。
8时40分,学生们穿过宛平城城门,走到卢沟桥桥头。此时,郑爷爷身穿白衬衫、头戴草帽,已在“卢沟晓月”石碑前等候。郑福来在这里当了63年义务讲解员。他希望那段屈辱的血泪史像城墙上的弹痕一样,让大家铭记在心,也希望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富强贡献力量。
炎炎烈日下,郑爷爷和学生一起踏在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回忆着那段难忘的岁月:“1937年7月7日,我只有6岁,夜里炮弹响起,以为日军在演习。直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知道是日军攻城。炮火响了好几天,宛平城里没有安全的地方,我就跟母亲随着人群逃难,从涿州到保定府再到固城。”后来,他辗转回到宛平城。游击队神出鬼没让日军整天提心吊胆,老百姓们也看到了希望……讲起那段往事,郑福来深情地望着满载沧桑历史的宛平城。
“你们知道为什么日军要从咱们宛平城开战吗?”郑爷爷指着和卢沟桥平行的铁路对学生说:“那是因为当时卢沟桥是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加上旁边的铁路,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要侵占华北,必须走这里。”虽已高龄,郑福来的思维仍异常清晰。他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当时的历史。而脚下的卢沟桥也成为老人坚守的“精神阵地”。
开学第一课结束了,卢沟桥一小退休老师张耀搀扶着郑福来老人,踏上这座走了千万遍的石板桥,蹒跚地往桥西头走去……
卢沟桥一小德育主任张继红介绍,学校坐落在宛平城内,与抗日战争纪念馆仅一墙之隔。依托这些资源,每个年级都开设校本课程,围绕卢沟桥、宛平城、抗战馆、雕塑园等,从认、说、学、议等角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