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评论员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举世纪念、缅怀、展望的日子里,我们难忘与首都高校息息相关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大迁徙。那是涉及70万师生员工、牵涉百余所高校、大搬迁300余次、行程万里、历时8年南迁西进的教育长征。让教育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需要,是莘莘学子的光荣使命。
教育长征精神,是以家国情怀,保存中国教育命脉,实现自东向西的安全大转移。战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百余所;战争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中华文明之根基危在旦夕。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9月2日,教育部下令各校内迁。1938年专门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具体负责高校内迁工作。中国开始了近现代最大规模的教育内迁。北大、清华、南开先迁往长沙,后再迁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师生大转移至西安,1938年再迁至陕南城固、南郑等处,组成西北联合大学。整个抗战时期,全国百余所大专院校,有77所内迁。从沦陷区转移到大后方的高级知识分子占90%,中级知识分子占50%。西北联大被教育史学界公认为具有“面”之辐射力和影响力,完整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师范、体育、西医、农业、水利、航空等高等教育的火种,形成理、工、农、医、师范、综合等完备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长征,是以点燃智慧,进行空前的文化流动,为民族培育大家院士。西部重镇、茶马古道添加了文化巨匠的身影,响起了琅琅书声。西南联大的讲台上,站立着冯友兰、华罗庚、吴大猷等著名学者,培育了杨振宁、李政道等未来的大家,闪耀着陈寅恪、梁思成、王淦昌等巨星的名字。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了157位两院院士。大多数师生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存续作出了卓越贡献。西北联大同样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号称中国科学考古第一人的黄文弼教授,一生曾4次深入新疆考察,行程38300公里。
教育长征,更是以唤醒民族灵魂,成为抗战的“播种机”,充当民族觉醒的发动机。所有学校都是抗日基地,都在播撒抗日种子。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教育要为抗战服务的主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教育塑造民族灵魂,唤醒民族自觉、自豪、自尊和凝聚力。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劝勉西南联大师生:“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长征精神包含家国情怀、理想正义、文化传承、教育救国、复兴之本、和平向往、艰苦奋斗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在于中国教育、中国思考、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丰富与启迪。让教育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就要不忘过去,把握今日,开创未来,让教育基石更加稳固,让教育改革步伐更加稳健,让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在实处,让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实现考学梦,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再次谱写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