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许 卉 徐 晗
本周,3300余名2015级本科新生,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走进百年学府清华大学,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这些新生中,既有自主招生、领军人才选拔和自强计划录取的新生,也有首批北京市双培计划录取的学生,更有6名“00后”考生。
“00后”新生,进清华同样靠勤奋
通过“领军人才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的蒋姚贝龙今年只有15岁,采访中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资,考上清华终究还是要靠勤奋和努力。
他的父母都是小学老师。为了便于照顾孩子,母亲让蒋姚贝龙4岁就在自己的班上读小学。尽管连跳两级,但他小学时也和别人一样是边学边玩度过的。谈到为何成绩优异时,小蒋认为这更多归功于自觉和善于思考这两项品质。由于总是和比自己大的同学相处,加之热爱阅读,小蒋的心理年龄要明显超过他的生理年龄,谈吐中总是不经意地透出一股成熟气质。实际上,他也更喜欢和年长的人交流,因而不觉得自己低龄入学会带来人际交往的不适。
多年以来,小蒋一直保持着长跑的习惯,这在潜移默化中也锻炼着他的毅力,正是通过一步步扎实的脚印,小蒋今天才最终“跑”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本次入学的清华新生当中,有6位“00后”,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跻身于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一定都是神童和天才。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安徽。年龄最小的2001年5月出生,刚满14周岁。
首批双培计划生,享受清华待遇
毕业于北京市大兴区一中的农村应届考生李文雅,是2015年清华大学录取的37名“3+1”培养模式的北京市双培计划学生之一。李文雅高考成绩617分,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录取,大一到大三将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科学实验班学习。
在北京今年首次实行的双培计划中,清华大学承接了6所北京市属高校的本科新生培养任务。未来3年里,这37名双培计划录取新生,在住宿、编班、选课、社团活动中都将全面享受清华学子的待遇。
此外,清华大学录取的“1+2+1”培养模式的双培计划学生有8人,他们将于明年到清华大学报到。
清华大学双培计划学生入校后,所有培养方案将由录取专业对应的院系确定。接收院系与相应的市属高校院系对接。如果市属高校有特殊要求,学生可在选修课程上有所侧重,以适应双培计划培养需要。开学后,清华将对学生进行数理基础的摸底和辅导,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如有需要,清华大学也会安排相应的帮助,比如让高年级学生对其进行辅导等。
农村孩子,自强进名校
“我离梦想更近了。”获得“新生资助方案”的新生韩储银表示。高中前没进过城的他,从小生长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大山里面,家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是家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他把自强的种子深深埋进心里。
韩储银入选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高考考了甘肃省理科第三名。在开学前的2个月假期里,他一直在家乡的一家助学机构做兼职,走进同他一样贫困的家庭里,给有大学梦的弟弟妹妹提供帮助。走进清华大学,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致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国家贫困专项计划方面,清华今年继续承担了不少于250个招生名额,最终通过该计划录取了256名考生。
今年,清华大学进一步扩大了针对“寒门学子”的自强计划实施范围,不再受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等限制,由各省(区、市)圈定具体实施区域,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地级市)及县以下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认定人数也有大幅增加。今年共有168名学生获得了30至60分的加分认定,最终有86名学生被清华录取,全部为农村户口。来自贵州的李波,今年就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考入该校化工系。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清华继续提供全方位资助。校党委学生部副部长牛犇介绍,与往年不同,今年申请资助的新生报到当天就能得到一份《清华大学新生资助方案》,了解自己本科4年可以获得哪些经济资助,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学习生活。
因材施招,个性学生同圆清华梦
2015年,清华大学围绕“综合评价、多元择优、因材施招、促进公平”的人才选拔理念,自主招生、领军人才选拔和自强计划三大项目齐头并进。一批有理想、有才能的优秀高中生来到清华,将在这里扬帆起航。
化学系新生华易从小在清华园长大,毕业于清华附中,今年考了北京市理科投档分第一名,以2015级清华新生的身份再次走进他熟悉而挚爱的清华园。展望未来的大学生活,他颇有清华人“行胜于言”的风范:“和过去一样,就是一直去做该做的事,自然而然就走到了未来。”
王天骄是2015年清华大学首批经学、出土文献方向入学的6名学生之一,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老学长钱钟书是她的榜样之一。“我没见过清华的图书馆有多大,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尽可能多地去看书。”对于校长推荐的《平凡的世界》一书,她表示:“这套书不仅语言朴实、打动人心,而且书中描写的内容、传递的精神也让我不断思考自身。”
李一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自小热爱钻研电子产品和机械模型。他的研究项目有“智能组合光影系统”、“自主导航的球形轮避障球型轮机器人”等作品,先后获得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41届、4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并在第14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活动中获得最高奖。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认定后,他最终通过高考被录取到最感兴趣的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