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学校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一是落实好已有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学校要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过程,因此要加强过程性评价。
《意见》还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资源开发,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