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铮
8月3日,教育部联合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件,要求三至九年级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以及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取得实效,值得学校和家长深思。
一位妈妈告诉我,留学的女儿从美国回来休假,大包小裹托运了一大堆,里面装的全是要洗的衣服。不少家长也抱怨,孩子在家啥都不干、也不会干,真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确,不少中小学生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少劳动机会,毫无劳动意识。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
问题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根子却在社会、在学校、在家长的身上。说实话,劳动意识别说在中小学生中淡漠了,就连他们的老师、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有几个喜欢劳动的?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在较大程度上有所削弱,是不争的现实。中小学校弱化劳动教育,主要原因在于高考指挥棒。只要学习好,一俊遮百丑。有关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形同虚设,经常被“主课”占用。不少学校既无师资,又无场地,还缺专项经费,对于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老师把劳动当作惩罚手段,不但没起到应有的效果,还诱发了学生的厌烦情绪。有的学校重劳动过程本身,忽视寓教于劳,没有当成塑造人格、滋养情操、养成素质的有效途径,忽视了劳动观念的树立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家庭忽视劳动教育,原因在于家长的价值观和对孩子的溺爱。一方面,家长最关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好比较的学业成绩、班级排名,完全忽视了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他们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切都由自己代劳。背个书包怕压着,倒杯开水怕烫着,削个苹果怕伤手。偶尔学校、老师给派点活,爷爷奶奶们就代劳了。
强化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劳动教育的淡化甚至消失,根源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在作祟。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不断蔓延,许多媒体都热衷于渲染“一唱成名”、“一演成名”、“一买发财”、“一脱致富”的故事,对体力劳动者缺少必要的尊重。这种状况不彻底改变,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可能搞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无需赘言。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强度和难度都在不断降低,完全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可怕、痛苦、艰辛。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劳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不在于让学生做些什么,而是通过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引导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尊重劳动成果,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愉悦心情、享受快乐。所以,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更要因人制宜,别搞一刀切,不能流于形式,千万别走过场。
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不但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关部门对各校劳动教育的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将其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不能放任自流。
加强劳动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不少劳动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孩子的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校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同时创造条件指导孩子做些家务,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独立生活和家务劳动的技能,使他们在劳动中成长、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