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谁来保护高考状元的“普通权”

发布时间:2015-07-22 期号:

  头戴状元帽,穿着状元服,鸣锣开道地从景区里穿行而过;亦或是身着礼服,带着大红花,似结婚典礼般走过红地毯。而今,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已经远不止几篇媒体报道,更有各类社会商业组织以极其低廉的出场费,聘请状元到各处登台作秀。状元一词,在从科举、高考再到消费的语境中一再流变,“高考状元”也从对高考头名的雅称,变成了置当事人于尴尬境地的名利场。

  近期,一项有关1952年以来各省份高考状元的去向和职业分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高考状元步入社会后的成就没有社会预期的那么突出。但愈演愈烈的状元炒作,让人不禁疑问,谁来保护“高考状元”们做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谁来确保不恰当的社会期待不会成为“状元”们未来成长的压力?

  一位专栏作家曾写到,上世纪80年代高考中的名列前茅,成了他半辈子吹不完的牛。当然,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往事。但在如今的舆论气氛下,因为过高的瞩目,高考第一却很容易从一件原本开心的事变成某种负担。你是高考状元,为何在大学里不是第一名?你是高考状元,为何还在企业里打工领薪水?你是高考状元,为何不见你成为部级政要、商业领军人物?这些原本与高考成绩无关的目标,都在媒体对状元的炒作中被赋予当事人。

  如果单是媒体报道,高考状元多少还可以确保自己以一个理想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很快被遗忘。然而各类商业文化活动请高考状元亲临助阵,则直接把他们置于娱乐新闻般的曝光中,接受人们异样目光的审视。电视里,人们看着高考状元穿着并不合身的古装戏服,以“成人礼”的名义在镜头前三跪九叩;网络上,人们对着状元服下的那双凉鞋嘲笑吐槽。在各种行为艺术里,“状元”们就连人格形象也要承受公众的指指点点。

  机敏的商家仅靠几千、几万元的所谓奖学金,再加上各方面的人情压力,就让几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以牵线木偶般的姿态示人。把一些未必经过充分考虑的年轻人急忙打造成公众人物,让他们去承担其尚不熟悉的价值推广责任,这已经称不上捧杀,而是对状元短暂保鲜期赤裸裸的利用。

  人们都知道,高考只是基于文化知识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成功并不意味着什么,更多的考学成功者将来也多是在普通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包括状元在内。然而近年来对于高考状元不遗余力的消费,则在反复强化着通过考学出人头地这一早已被历史抛弃的陈旧思想。当了高考状元或考入名校,没赚大钱就该被唏嘘?透过状元炒作,一种被夸大的期许被强加给考学成功者这一原本普通的群体,干扰着他们选择人生的权利,而隐含在状元炒作中的功利化教育心态,更干扰着那些还在上学的普通人。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