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邱乾谋
7月17日下午,雨后的天气格外清爽,透着一股凉意,当天,北京市举行2015年高招录取现场媒体开放日活动。通过三道“关卡”走进录取现场后,墙上挂着“二十六不得”等摘录版,红底白字的一段段话,时刻提醒着录取工作人员,要从严治招,执行政策不走样,确保高招录取公平公正。
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走进录取现场,几十台电脑桌呈U型整齐摆放,工作人员端坐在电脑前,认真紧张地忙碌着。除轻轻敲击键盘和低声打电话的声音外,现场十分安静。记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对着电脑“检录”。招生学校的专业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严格按招生章程录取等内容都是他要检查的。工作人员还会就录取的日程安排、计划情况等问题及时与高校沟通。
今年,高招录取现场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下设录取管理组、纪检监察组、秘书宣传组等3个小组。各小组、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录管组有关负责人介绍,录管组内设录取检查组、计划管理组、体检复核组、纪律检查组、技术保障组。录取检查组负责与数百所高校联系。今年重点审核退档理由是否合适,一旦发现退档,会和学校沟通,能不退档的尽量不退。如果考生因身体原因需要调整专业或被退档,就需要体检复核组处理,体检复核组的老师主要由市体检中心的医生组成;计划管理组负责录取计划的变动,如平行志愿考生专业发生变化,就由该组负责调整;技术保障组负责对网络、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纪律检查组由市教委、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员构成,负责监督整个录取进程是否规范。
录取小组对院校上传的预录取名单和拟退档名单都要认真审核,对于退档理由不充分的,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与招生院校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请院校复议;对于不符合政策或退档理由不合理的,要求院校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章程。
确保机会公平,确保程序公开
高招录取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备受社会关注。本市建立、健全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权力制约的录取工作机制,确保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北京市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文件汇编》放在每位工作人员电脑边,以便随时翻阅,确保他们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十公开”、“六不准”、“十严禁”和“二十六个不得”等招生纪律要求。
这只是本市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公开选拔,公开透明,确保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的录取工作的缩影。
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录取正式开始前,对参加录取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纪律教育,逐步健全切实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制约机制。录取工作中,严格工作程序,严守录取标准,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禁“跳投”、“点投”和降低标准违规录取,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标准不动摇、履行程序不变通”。此外,录取过程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
首次平行志愿,前4个志愿高校满足率近80%
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共有167所院校在京参加一本招生,计划招生14861人,其中,文史类计划2748人,理工类计划12113人。目前已经投档15610人,其中文科2845人,理科12765人。今年本市首次实施大平行志愿改革,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志愿设置改革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风险,增加了考生录取机会。改革取得预期成效:计划完成情况好,本科一批仅剩余计划160多个;高分落档的现象大为减少,如文科考生高考成绩630分以上未被投档的仅3人,理科考生高考成绩650分以上未被投档的仅24人;考生志愿梯度较为科学合理,在6个平行志愿中,前4个志愿高校的满足率接近80%,最后一所志愿高校的满足率仅为9%。此外,招生高校对生源情况满意,部分一本高校增加了在京招生计划,增加的计划数达到1491人,其中特殊类型考生增加742人,一本高校计划增加749人。
据悉,7月16日,本市完成特殊类型志愿招生录取工作。今年,本市共录取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三种特殊类型考生共计742人。
当走出高招录取现场的大楼,太阳已经从云层中露出头来,这里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如此灿烂而美好,就如同今年的高招录取一样,一切为了每个考生,一切为了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