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霸”如何做活动

发布时间:2015-07-0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海丽

  又到暑假,不少考生高考后会选择出国留学,同时不少高中学生也会在假期开始准备留学,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为申请加分。什么样的活动或怎么做活动能为留学申请加分呢?下面来看看新东方前途出国的常春藤Workshop优秀毕业生是怎么做的。

 

田佳艺:活动应是一个整体

  很多学生在准备申请文书时,会列出几十项活动清单,涉及多个方面。对此,刚被杜克大学录取的田佳艺的经验是,一般在申请时向招生官提交十项活动即可,但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

  回忆做活动的经历,田佳艺说自己先想了一些关于情怀的事情,最终认为自己关注女权方面的事情,就以女权为一条线开展活动。

  寻着这条主线,她组织并参与了“为女性而跑”的38公里马拉松比赛,既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宣传了女权意识,贯彻了自己的思想。

  她还在刚满18岁时申请了一个美国知名演讲活动在中国举办的执照,是当时国内办此活动年龄最小的人,也是第一个将此活动引进自己家乡的人。而这个活动的主题也和女性有关,紧紧围绕女权这条主线。

  对正在准备活动的学生,田佳艺提醒:在申请时活动列表中也可列示一段经历。她曾一个人去一个比较落后的亚洲国家旅行,跟当地女性交流,后来把自己对当地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的有关想法写进申请书,列在活动列表中。“这比参加论坛、峰会更吸引招生官。”这段经历有故事,内容包括遇到什么人和什么事,受到什么启发,这些都对录取有帮助。因为招生官希望看到一个生动的学生。

  田佳艺坦言,当时并没有想招生官是否喜欢这类活动,而是自己真的想去做。而当时她身边不少同学热衷于模拟联合国、辩论赛、领袖论坛等,而她并没有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谷雨菲:活动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

  很多学生和家长知道国外院校不只看重成绩,更看重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的软实力。已被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录取的谷雨菲的经验是,在做活动时要注意其深度和广度。她在整理自己的活动列表时,发现项目很多也很杂,理不出一条线,就决定放弃一些项目,主要往心理类活动上努力。

  谷雨菲曾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当时她在网上看了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公开课,其中讲睡眠、触摸、爱情等对幸福感有影响。她对此很感兴趣,就开始做实验,跟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设计调查问卷。她先是在自己所在的年级发放问卷。在准备写论文时,她得到去美国参加活动的机会,借此扩展了样本内容。活动期间,她向其他国家的学生发放问卷,结果是美国学生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幸福,睡眠并不多;阿根廷学生最幸福,几乎周周有派对,没有作业,想学什么学什么,想研究什么研究什么。但幸福感高不代表学不到东西,因为学生完全是发自内心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回国后,谷雨菲先写出中文论文,在哈佛暑期课期间,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发送给教授。“当时教授很感动,觉得一名高一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这样,很了不起。”教授鼓励她,说她以后一定会成为心理学家,同时向她推荐两个美国当地专门的心理学网站,其中有很多专业学术论文,而她的论文还不成熟,包括公式用得不完美,格式、用语等的使用也有瑕疵。通过这个网站,她知道了真正的论文是什么样的,真正的研究是什么样的。

  从开始做活动到现在,谷雨菲最深的体会是,活动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就像她做心理学研究,要用到统计学知识,要建数学模型。这些过程使她不断学习、充实。她认为活动要从兴趣出发。对现在很热的模拟联合国,她的建议是,如果学生想往政治方面发展,可以选择,如果不是,就不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

 

杨润德:结合兴趣做活动

  被康奈尔大学录取的杨润德说,自己的学术成绩并不太好,只好用活动弥补不足。他认为,参加活动要结合个人兴趣,要做自己的活动,而不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刚上高一时,他曾跟风报名参加奥林匹克竞赛,不过最后放弃了。

  杨润德对文学感兴趣,投入很多精力读书学习,还参加文学研讨会,参与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如北京高中生演讲联盟、辩论赛等。

  他说,活动的重要性在于能提升个人背景,能体现软实力。学生对哪方面有兴趣、肯投入,且能体现长期性,是美国招生官看重的。

  回忆起留学申请的过程,杨润德已忘了考SAT的细节,但对所做的活动记忆深刻。他认为,这些活动会定义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爱好。通过做活动,学生才能清楚自己是否喜欢或真正热爱某个领域,会更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润德认为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能让招生官看到一个鲜活、有特色的个体。申请文书中,很多时候学生要表述选择某个专业的原因。有位学物理的学生,不是简单述说自己对物理感兴趣,而是介绍自己参加机器人活动,用物理知识解决难题,由此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又参与了污水处理项目,对改变环境有很大影响,从此走上学习物理的道路。这就是在用活动介绍自己。招生官会对这些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